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018-03-28 00:22:13)
标签:

杂谈

北京昌平沙河明君信息咨询中心-- 万煜颖

致那些害怕给孩子增加“心理阴影”的父母。

几年前,有一个母亲向我咨询一件事,她的孩子在小区的道路上玩轮滑。结果差点被车撞到,因为小孩子只顾着自己玩得爽,根本没有注意到汽车,这是我们常见到的情况,典型“熊孩子”的疯跑状态。因为差点被撞到,所以司机就很火大,大声训斥了这个孩子。

妈妈说:“我差点下去找那个司机,骂他一顿”

然后我说:“你应该感谢他”,她不能理解,然后我说:“如果他今天没骂你儿子,你儿子还不是学不会走路的时候看着车,还是不会注意安全,说不定哪天就真被车撞了呢。”

她觉得也有道理,紧接着又问了我一句话:“万老师,你说这件事会不会对我儿子造成‘心理阴影’?”

我没法回答这句话,事情发生了,对于有些人来说,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阴影”,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成长的契机,关键在于他本人如何面对这件事,如何看待这件事。

我觉得这样的描述及复杂,会引发一大堆后续的问题,而且也无法让她明白,所谓的“心理阴影”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养料。

迫于无耐,我就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告诉我,是‘心理阴影’重要呢?还是你儿子的命重要?

因为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安全意识,就特别容易出现意外,如果这个‘心理阴影’让你儿子具备了安全意识,让他以后在外面玩的时候要学会注意身边有没有车,那么这意味着这个‘心理阴影’有可能就是救了你儿子的命!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心理阴影’所建立的安全意识,哪天你儿子可能真的就被车撞死了……

所以你觉得哪个更重要呢?是‘心理阴影’重要,还是你儿子的命重要?你要哪个?”

然后她说:万老师我明白了。

OK,后来又有很多父母对我表达了他们对于“心理阴影”、“心灵伤害”的恐慌。

甚至于我觉得现在好象每个年轻父母,都在为此焦虑,他们小心易易,生怕自己的言语或行为有什么不当,然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心理阴影”或“心灵伤害”。

很多父母都会在一件事情咨询结束的时候问“这件事会产生心灵伤害”吗?

他们无比忧虑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那些不当的行为,所产生的产生任何形式的伤害,就好象他们的子女是一个脆弱的晶莹剔透的玩偶,经不起一点点碰撞,任何形式的碰撞都会令这些脆弱的玩偶破碎。

那种小心翼翼的气氛会让人觉得无比沉重,以如此沉重的心态去养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注定会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而且这个孩子也注定会娇纵得难以想象。

这其实意味着这些父母自己还是弱小的需要保护的“宝宝”,他们是很典型的彼得潘综合症患者,虽然业已经成年,但是他们无法正确地看待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受到“伤害”的事件,所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体验任何一种痛苦的感觉,不但生理上不要,在精神上也不要。

问题是“痛苦”本身正是人类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因为有“痛苦”我们才会从幻觉中惊醒,我们的自恋才会被打破,然后我们才有机会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最后我们才有可能会修正自己。

相对于“快乐”来讲,“痛苦”之于人类本身来说更为重要。

而且因为体验过“痛苦”的感受,我们才会对其他的人或生命体产生“慈悲心”,因为“慈心”本来的意思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永远生活在幸福安乐中,而“悲心”的意思则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

如果没有痛苦,我们没有必要“愿一切众生都幸福安乐”,也没有必要“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产生这样的“愿力”是因为我们自己体验过“痛苦”,我们自己知道“痛苦”的滋味。

所以在佛法的修持中,有一个修慈悲心的方式,就是当我们自己承受着痛苦的时候,去观察痛苦,然后发下一个誓愿:愿一切众生不要再体验我这样的痛苦,愿我能替一切众生承受同样的痛苦。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面对“痛苦”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会从防御状态下走出来,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我”和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我们同样经历着痛苦,而且我所经历的痛苦,别人也会经历,同样,别人经历的痛苦,我也会经历。这时“我”便不再是孤独的。

对于父母而言,培养一个这样的孩子,你不用再恐惧你老了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懒得理你,你也不用害怕他会不孝顺,因为看到你,看到你所承受的痛苦,他知道他也将承受,那种慈悲心会促使他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此这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就不会遭遇挫折,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所以“痛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无比重要的,它是我们反省的基础,也是我们接纳这个人类社会的基础。

所以,通过这种对“痛苦”的恐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父母自己本身也无法接受人类社会的基本现实——促使你成长的必定是那些让你的心灵感受到伤害的事件,因为它惊醒你,让你开始能够具备反省的能力,让你意识到你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让你打破“自恋”的外壳,拥有一个破茧重生的机会。

痛苦对于很多对它产生恐慌的父母来说,是急于逃离,急于摆脱,急于抵抗的。

然而事实上,父母对“心理阴影”的恐慌,才是我们现今社会最应当恐慌的。

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要知道,没有“阴影”的人是不存在的,没有“心灵伤害”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当父母致力于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没有经历过“伤害”和“阴影”的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把孩子推向死亡——任何伤害和阴影都无法承受的人,如何生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呢?这不是要逼死自己的孩子吗?

每一个成年人都必须面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冲突,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伤害,有伤害的地方也一定会造成“心理阴影”。

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下马家爵的案例。1981年出生,家里四个孩子,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他是最小的,以中国的国情来看,他出生的年代正是计划生育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思想观念还停留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而且他是家里最小的男孩,在家庭中是颇得宠爱的,这样的男孩,一般来说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全家人都宠着他,让着他,不只他的父母,包括他的哥哥姐姐,可以说他就是家里的“小皇帝”也绝不为过。

跟我同龄的很多人过着这样的日子——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的掌上明珠。更何时况马家爵从小就是家庭的骄傲,这就更巩固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可以说,他人生的前半部分是让很多人都很羡慕的。虽然家里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但是在那个年代,大家都一样贫穷,问题是无论怎么贫穷,最后一块馒头,一定是给他的,这就是他的不同。

如此幸福长大的马家爵,无法学会与人相处,“与人相处”这件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在彼此的碰撞中、家庭教育中学会的,跟兄弟姐妹相处是最好的机会,因为这种关系无法逃离,无法摆脱,凡是跟兄弟姐妹关系很好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跟其他人的相处也不会有大问题。

从马家爵在大学中的状态,我们知道,他没有学会与人相处,他的内心很孤独,无法放下防御,而这些其实说明他在家庭生活中,并没有学会跟兄弟姐妹相处,或者说在跟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他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这让他非常愤怒,因为大学的生活,彻底打破了他自恋的幻觉,无所不能,唯我独尊的幻觉。

而促使他形成或者说是固化这个幻觉的,正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尤其是他的父母,把他捧在了手心里,让他生活在了天堂,没有让他承受过痛苦,以至于因为缺乏痛苦的刺激,使他无法获得修正自己的动力,这是导致最后恶性事件的心理背景。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小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痛苦,所以缺乏体验别人的痛苦的能力,我们人类大脑所具备的学习功能,就是看到别人做一件事,我们在大脑中就已经做了一遍,学了一遍,同样,看到别人痛苦,我们的大脑中也会有痛苦的感受。比方说,大多数人看到有人流血,就会吹嘘不已,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在体验同样的痛苦。这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也体验过同样的痛苦。

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痛苦”的体验,他没有这种感受。也就是说,别人的痛苦,不会造成他的痛苦,当然他也不会反省痛苦,也不会因为自己造成了别人的痛苦而悔恨,只会认为“他活该”,“谁让你……”。

所以我们看到马家爵,其实他从头到尾对自己的杀人的辩解,没有一句话是真正的忏悔,没有一句话是真实的原因,所有他讲的关于他贫穷或者其他的遭遇,全部都是在辩解。他的杀人方式,处理尸体的方式,都说明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这种超级的理性,在反社会人格身上是非常常见的。

以前我们会认为只有经历了非人待遇的人,跟人类缺乏情感连接的人,会成为反社会人格者,但事实上,被娇纵的人,被过度宠爱的人,也一样会成为反社会人格者。

我们看到的很多“熊孩子”——在餐厅把热油泼到别人的脸上;把孕妇推倒,就为了看看孕妇会不会流产;拿着刀架在同学的脖子上,就为了体验一下杀人的感觉……所有这些“熊孩子”没有一个不是被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娇纵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痛苦,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在他们的人生中,他们想要什么就应当得到什么,而且是无障碍地得到,不给?那就一直“作”到你给。

父母拿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些父母非常害怕自己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非常害怕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于是就处于“没有办法”的状态,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下,直到孩子越来越无可救药。

如果幸运,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痛苦,而且是足以让他们反省的“痛苦”,也许人生有可能会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如果一直没有遭遇过“痛苦”,没有让他有一个反省和改变的机会,最后“将欲夺之,必先予之”,这就是上天的法则。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去修复自己的心灵伤痛,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经历,当我们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痛苦的时候,也许痛苦本身还有痛苦以外的其他意义。我们的人生除了痛苦以外,其实还因为痛苦得到了更多其他的东西。只不过,当我们在不离地逃离它的时候,我们无法看到它对于我们的生命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无法看到痛苦之外那些美好的东西。

而我们有义务去看到这些。否则我们的心一直是紧的,一直会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娇纵,然后还会一脸盲然地说:“我没觉得我娇惯了他呀”,而且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都会一脸悲伤,充满委屈地说:“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我常说,做为父母我们有义务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健康。而健康的心灵,能够正确看待“痛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敢于经历痛苦,敢于体验痛苦,敢于过不一样的人生,做真实的自己,不被规则和专家的言论所绑架,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