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爱(二)

(2013-12-13 18:40:52)
标签:

深层沟通

心理咨询

前世今生

健康

催眠

分类: 真实个案

个案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在她承受了十几年的痛苦,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之后,不得不寻求一条改变的道路。

二十一年的婚姻,这在现在看来已经算是比较长的时间了,当清凉师兄问起她的丈夫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她说“金融行业,他们那些东西,我实在搞不懂,一听就头大,所以我也搞不清楚他们弄些什么……”

说了很多,大体的意思就是她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她跟他没有交集。

这不是个案一个人的问题,几乎可以说是天底下所有女人的问题,对老公的工作一无所知,两个人下了班,回到家,就做饭、吃饭、看电视、上床……然后女人说,“他什么也不跟我说,说了我也听不懂……”

问题是既然你听不懂,你让对方说什么?卿卿我我的事情,恩恩爱爱的话题,全世界近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加起来也不过就是“我爱你,你爱我吗?”之类的,就算是变着花样地说,总共也不足五千字吧?让一个人结婚十年,磨叽同样的话?这不是疯了吗?世界上最严重的强迫症患者也不能这样无情地要求自己和对方……对吧?除非对方也疯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疯。

两个人,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共同的语言,清凉师兄很想知道长久的婚姻将怎样维持的?没有交集,还要恩恩爱爱,这出戏做给谁看呢?

在印度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关于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两种婚姻模式,哪一个更幸福。

我们无一例外地认为,一定是自由恋爱更幸福,然而事实真相却打了全世界一个响亮的耳光——统计结果显示,包办婚姻更幸福。

每一次,当清凉师兄跟个案讲到这个统计的时候,个案都会把眼睛睁得比牛还大,很夸张地惊叹:“怎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有一个在TED演讲的印度男士,他为自己新婚的妻子尝试制作卫生巾,他在演讲中提到他典型的包办婚姻,他在婚前甚至跟自己老婆没有见过面,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因为是包办婚姻,所以我就想我应该更关心她,为她做点什么,给我们的婚姻增加点什么……”

OK,这就是关键,因为是包办婚姻,所以“我就想为她做点什么……”

爱,就是没有野心,没有占有,没有嫉妒,没有嗔恨,没有目的,为了对方去做点什么……只是为了对方做点什么,而不是“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让对方为我做点什么,更不是我做什么以后希望对方回馈给我什么。

爱就是没有要求地付出,不为了让你爱我,我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让你更幸福——这样的爱跟性别无关,跟角色无关,只跟爱本身有关。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是爱,但是感觉到阳光、快乐、温暖、热情、忠诚……所有这世间美好的词汇都在这里。

奇妙的是包办婚姻是以“爱”作为开始,“因为是包办婚姻,我们之间并不认识,她为了我离开了家,所以我要无条件地为她做点什么……”这就是传说中的“爱”,以“爱”为开始的婚姻,其幸福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以“占有”为目的的婚姻。

很遗憾,自由恋爱的婚姻大多以“占有”作为开始,然而有了“占有”就不再有“爱”。

在自由恋爱中,大多数的婚姻模式是从蜜月期开始吵架,因为两个人有了感情基础,觉得我已经为你做了什么,那么你应该为我做点什么了,有的女人甚至说“我都把我自己嫁给你了,我把我的青春全给了你,难道你不应该负责吗?”

遇到这样的女人,清凉师兄总是笑着告诉她:“您这不叫嫁人,叫嫁祸于人!”

我们的“爱情”总是从蜜月期开始变味,发酵,到了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已经味道已经可以臭过三条街了,三年以后就可以直接从窗户扔出去了——有一个统计显示,结婚1-3年的时候,是危险期,很多人在此时选择逃离婚姻。

有一个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就是展示了这样的非婚姻(男女主角并没有结婚,放心——即便结了婚,也得必定会离。)据说这是反应了现代年轻人的情感剧。

如果说情感是来自于内心的,那么两情相悦应该有心灵的交流才可以达成,但是剧中男女主角迅速由陌生人发展到床第之间,好象除了身体交流以外,没有任何心灵上的交流,在整部剧中没有任何心灵上的水乳交融,只有情绪上的互相干扰,所以与其说是情感剧,不如说是心理剧,充分反应了人类如何实现折磨与自我折磨,控制与反控制。

这个剧是很值得看的,尤其值得情绪化的女人看,通过这个剧,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婚姻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很多人以为有“爱”所以才会“占有”,然而事实是“爱”是为了让对方更幸福,不是侵略——为了你的幸福,我可以放手,这才是“爱”,然而当你愿意为了对方的幸福而放手的时候,早晚有一天,他会再回来,即便他跟外面的女人爱得死去活来。

曾经有一个个案,男性,因为婚姻乏味而有了外遇,女方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两个人有事业上的共通之处,按常理来说,他跟自己的情人是有共同语言的,但是最后他选择放弃了情人,而回到了家里。

用他的话说:“我觉得我就是那种适合放养的男人,你别管我,你越管我,越限制我,我跑得越远,我老婆就这点做得特别好,她就从来也不管我,我在家里非常自由,所以只要我累了,我就想回家,哪也不想去,到家哪怕什么也不做,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躺着,我都觉得舒服……但是跟她(指情人)在一起就不行,累的时候我就不想见她,见她更累,可是她就这点不能理解,我都快要累死了,还要给我打电话,非让我上她那去,我能去吗?就她作成那样?我敢去吗!”

最后他因为太累了,被情人折腾得精疲力尽,绕了好大一个弯,终于又回到家里,而他老婆早就知道他跟这个女人之间的事情,但就是做到了一点——管好自己,对他的要求就是“累了知道回家就行。”

在他跟情人疯狂地恋爱期间,他跟原配补办了婚礼,她为他生了儿子,照顾了家庭,让他在累的时候,有一个安宁地休息的地方,于是这个男人说“我累了,我想回家!”事情就这么简单。

这个“小三”的落败在于试图更多地“占有”,而不是更多地“付出”,原配大获全胜在于更多的“付出”而不是“占有”。

很多时候,我们会错把“占有”当作“爱”,然而“占有”来源于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无我”的恐惧,要求对方付出,要求对方陪伴,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然而“自我”终究是不存在的,生命虽然是无价的,但是主宰无价生命的“自我”却只是一个虚幻的泡沫,只不过是一个梦幻的执着而已,而所有的执着都会带来痛苦,所有痛苦也都来源于执着。

很多以“占有”为目的的婚姻,正是因为执着带来了更多的痛苦,最终的结果就象那个《我想和你好好的》中的男主角,选择了彻底的逃离——死都不想再见到你!

一个把自己全部的重量都放在对方身上的人,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这种人只会带来伤害,无法带来爱。

所以,女人如果想要幸福,记得一件事情——做一个独立的女人,不要让你的男人为你做什么,看看你能为他做什么。

女人应该为了你的婚姻多一点学习的时间,了解一下你的配偶在做什么,了解一下他需要什么帮助,也许他说不用,但是真的当你愿意去学习他所在的领域的时候,你不是在付出什么,不是为了“占有”他,只是为你们之间增加了一点交集,这比洗衣服做饭重要得多,否则就算是你把饭菜做得比皇宫大内还牛,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个厨子。一个女人就算你嫁了一个厨师,怎么也得能够欣赏美食吧?

人最怕的就是孤独,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对孤独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三界之中,独去独回”因为“人在爱欲之中,独去独回”,修行人尚且还需要个同修,更何况是一般凡夫?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让我来来往往始终都是一个人,那份对孤独的恐惧已经百千劫来伴随着我们,所以拿出一点精力,去学习一下对方的专业,增加一点交集,消除一点彼此的孤独感是值得的。

婚姻关系的存在,就是要让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尘世间彼此陪伴,但并不是把两根木头生生地绑在一起,言语的交流是必然的,而交流是需要有交集的。

非常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女人为了逃避学习,为了赖在电视机前面,不愿意成长,而宁可去做被抛弃的厨娘。然后在被抛弃后哭得象个弃妇,大骂男人是好色之徒,喜新厌旧,问题是既然知道他喜新厌旧,为啥不做新人?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每天让自己成长一点,做新民,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即便不能做到,至少也要跟老公同步,不能落草为寇。这是对婚外情的防御工程。

如果你的老公真的有了外遇,你只需要考虑清楚,这个婚姻你是否还想继续,如果想要继续,就安住在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原配跟小三的较量无非就是谁的“定力”更强,等待着因缘的成熟,等待的能量的累积,不需要吵也不需要闹,你所有的情绪化都将导致男人的离开,一直等到有一天,你愿意没有伤痛地放弃这个游戏重新开始,或者他放弃外遇回到家里,在这期间只需要让自己幸福而喜悦地生活,要知道,一个女人是否幸福,不在于老公是否回家,而在于自己能否安住当下。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修行,但是如果你不想放弃婚姻,就意味着你愿意承担这个选择的所带来的课题,否则就放弃,重新开始,跟值得你全心全意付出的人一起经营好人生。

人生是一场能量平衡的游戏,早晚所有的能量都将获得平衡,“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婚姻也是如此,离婚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只是能量是否平衡又或者是否极不平衡而已。能量平衡彼此停止付出,会导致婚姻的结束;能量极不平衡,一方付出过多,另一方逃离,没有能力去平衡也会导致婚姻的结束。

婚姻就象双人舞,“一味地前进”和“一味地后退”都会导致舞蹈失去美感,最终结束。

一个女人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要停下来,什么时候要前进,什么时候应该后退。

所以个案问了清凉师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女人应该怎么爱自己?我的朋友也有那种特别有钱的人,我看她们往自己身上花大把的钞票,又找情人,可是这就是爱自己吗?”

这让清凉师兄想起了一个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影片,在影片中的松子,她非常努力地想要获得爱,从小对父亲如此,长大了对情人如此,但是一生之中,她所获得的爱是寥寥无几的,她不断地追求,直到她修正了跟父亲和瘫痪的妹妹链接,感受到父亲和妹妹的爱,她才开始决定不再依靠任何人,决定自己努力地去过幸福的人生,但生命的课题结束,画上了休止符。

松子的故事在现在的世界随处可见,她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获得爱,但是却从未无私地付出过爱,小的时候,家里有三个孩子,她作为健康的长女,并没有帮助父亲去承担照顾瘫痪的妹妹的责任。

父亲一个人工作,要养三个孩子,两个成年人,其中一个孩子是残疾,可想而知生活的压力有多大,这样的男人怎么可能笑得出来?如果我们要求这样的男人还能够笑着,是非常过分的。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父亲把他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爱都给了残疾的女儿,这让松子非常不平衡,她也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这样的渴望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然而“渴望获得爱”并不是索取,而是要付出,如果她能够替父亲去承担责任,替父亲去爱自己的妹妹,那么父亲才会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其他的孩子,她才有机会感受到父亲的爱。

如松子一般,只是一味地做做鬼脸,并没有实际地帮助父亲承担家庭的责任,没有爱给父亲,也没有爱给瘫痪的妹妹,做鬼脸只是在索取别人的爱,只是在索取别人的关注,这最终会导致疲惫,所以松子的爸爸最后说:“松子,你正常一点吧,不要再闹了!”这是一个让父亲非常疲惫的女儿,看似在付出,实则在索取,不断地索取。

在家庭中,每一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多承担一点,当每一个人都多承担一点,就会减轻对方的负担,尤其是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样父母才能够有精力去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因为学会了付出而学会了爱。

付出,不以得到回报为目的。如果你爱我,是为了让我更好地爱你,那么这不是爱,这只不过是交易而已。

爱,是没有任何索取的付出,当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开始承担责任,开始付出的时候,这是对父母的爱,而当一个孩子开始无怨无悔地承担责任的时候,父母必然会疼爱这个孩子,无一例外,这就是父母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之处,一个人爱任何一个人,无怨无悔地付出都不一定得到回报,但是如果他爱自己的父母,父母则必然会爱这个孩子,哪怕他生了百八十个,也是一样的结果,孩子的生命因为付出而获得了重量,因为爱自己的父母,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这使得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懂得了取舍。

《孝经》里讲的,“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孩子因为孝养父母而获得父母的爱,而获得喜悦的成长,心灵才能够得以滋养。

松子因为没有帮助父亲承担家庭的责任,没有真正地爱自己的父亲和妹妹,所以导致她无法获得父亲的爱,也导致她自己的心灵无法得到爱的滋养,她的生命变得没有价值,她也因为无视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使得自己的人生变得非常卑微,总是因为渴望得到爱,而去爱不适当的人。

最后她因为对孤独的恐惧,对失去爱的恐惧,内心极度的寒冷和匮乏导致了她去爱那个使她的人生变得非常悲惨的始作蛹者,然而这哪里是爱呢?她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得到他的陪伴而已,都是为了不再孤独,不再恐惧而已。

这并不是爱,没有彼此的温暖,仅仅是为了得到爱而去交易,于是当她付出的过多的时候,对方的良心受到巨大的谴责,他没有办法再继续跟她的付出做交易,就象欠了巨额欠款的债主上门讨债,大多数的人要么选择死亡,要么选择逃跑……

如果松子懂得帮助父亲去承担责任,爱自己的家人,那么她会因“我绝不能让父亲的女儿受到伤害!”只这一念,就会懂得选择,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如果做应该做多少,爱父母的女人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如此卑微,爱父母的女人会为了父母珍惜自己。

所以一个女人学会爱自己,并不是找一个小白脸养,也不是在自己身上花大笔的金钱,这些都只是使得自己的贪欲增长,失去父母、儿女及丈夫的爱,让自己变得更卑微,更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

一个女人学会爱自己,是从学会爱父母开始,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

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是如此,一个懂得依靠,懂得爱自己父母的男人才能够因为父母的爱而获得生命的力量,才能够有所选择,才不会随便跟异性发生关系,才有机会看到那个灵魂的伴侣,才有机会获得幸福的人生。

每一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不但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命,更是要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去爱,而不是如何得到爱。如何去爱,意味着帮助父母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意味着为家庭无私地付出,意味着懂得爱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