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烧云》教学设计——五年级集体备课

(2011-12-31 22:35:32)
标签:

萧红

马来

宋体

火烧云

霞光

杂谈

分类: 集体备课

火烧云

一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

   课文按照火烧云的出现、变化和消退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主要写霞光的奇特颜色,点明火烧云名字的来历。第二段(第3--6自然段),是教学重点段,主要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这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层次多;第二层写火烧云形状多,变化快。这一段的描写非常形象逼真、条理清楚,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训练。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的情景,火烧云消退时天空中的变化以及观看火烧云的人们心情。

二 、教学目标

1 、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底思想感情。

2 、学会5个生字,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 、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 、会补充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描写火烧云的段落,积累词句,把课后第2至第6自然段的背诵提纲补充完整,并能按提纲背诵。

难点:按提纲背诵课文第2至第6自然段,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

第三课时:列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总结全文。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1、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

东飘飘,西游游,又变马来又变牛,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就逃走。                                             (谜底:云)

2、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它常常成为画家临摹的对象,作家写作的题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散文——《火烧云》。     (板书课题)

3、简介作家萧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要求:A、听准字音,认清字形,划出疑难词句。

B、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儿看出来?(用三角形标出)课文哪句话巧妙地点出了火烧云名字的来历?(用波浪线划出)

2、检查字词。

A、练习:

a、“檀”字的右边由                      三部分组成,给“檀”字换偏旁(    )。

b、“盈”的第二画是        ,第四画是        ,组词(      )。

B、交流疑难词句。

3、检查内容理解:

A、课文写的是夏天傍晚的火烧云,从“晚饭过后”、“乘凉”看出来。

B、“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写出了火烧云名字的来历。

问:老师把“烧”字换成“红”字读一读,听听通不通。换成“红”字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a、“烧”具有动态美,把火烧云不断变化写形象了。b、“红”与后面的“红彤彤”重复了,而“烧”则显得用词丰富。c、“烧”字照应了课题。d、“烧”与后面的句子联系紧密,因为烧了才会红,才会像着火了一般。)

读: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个句子呢?(自由试读、指名读并评议、范读、齐读)

说:现在你该知道什么是火烧云了吧?火烧云还有什么别称呢?(如朝霞、晚霞、彩云、红霞等)

4、引:作家是怎样介绍火烧云的呢?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用小圆圈标出)

2、交流:课文是按火烧云上来、变化、下去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3、按火烧云出现(12)、变化(3456)、消退(7)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的颜色。)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霞光的颜色?作者在写什么?(没有,霞光照射下的景物。)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形标出)它们在霞光下呈什么颜色?(用小圆圈标出)

      ( 小孩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红    红公鸡—金  

          黑母鸡—紫檀色     小白猪—金    老头儿的胡子—金)

4、讨论:为什么景物的颜色都变了?为什么又变得不一样?

      (霞光的照射,景物本身的颜色不同。)

5、作者没有直接写霞光的颜色,而是描绘了霞光下人和动物的不同颜色,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这样写不仅准确而细致地火烧云霞光的颜色,而且描绘了霞光映照下地面上的生动形象。)

6、看到火烧云上来了,人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带着喜悦之情有感情地朗读。

7、小结存疑:红烧云上来了,它在空中如何变化,又是怎样消退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萧红的《火烧云》,谁能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出现”部分主要写什么?当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导入: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地面上,景物的颜色变了,变得那么美,那么让人陶醉。再看看天空吧,空中的火烧云也在变,变得那么奇,那么令人心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

(二)学习课文二、三段

A、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火烧云的变化的?分别是哪几小节?

   颜色(3)、形状(456

火烧云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呢?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用小圆圈划出表示颜色变化快的词语,用横线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通过引读四个“一会儿”,体会颜色变化之快。

3、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红彤彤、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练习:a、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归类,并说说这样归类的理由。

ABB、半……半……、事物+颜色)

      b、用这三种不同的构词方式说说表示颜色的词语。

c、常用的表示颜色的词语,除了这三种构词方式,还有哪些?

 5、说话训练:用“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得可真快啊……”或“火烧云的颜色可真多啊……”句式进行说话。

5、小结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变化多,变化快。

带着惊喜的语气有感情朗读。

6、导:刚才我们欣赏了火烧云奇丽的颜色,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火烧云多变的形状。

默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思考:

火烧云有时像什么?用三角形划出有关词语。后来又是怎么变的?用小圆圈划出表示变得快的词语。

7、交流:火烧云像“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

    表示变化快的词语有“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8、讨论这一部分都是在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在写法上有什么同与不同?

(相同:先写像什么,后写不像了。不同:变化的过程写法不同。)

9、写话训练,培养想象力。

先看课件中的火烧云变化,想一想它们分别像什么,是怎么变的?

结合课件或平时观察所见,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种形状变化写一个片段。

交流,点评。

10、总结: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三段,谁能看板书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并用一个词概括火烧云变化的特点:多姿多彩

B、第三段

1、火烧云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引读)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恍恍惚惚”说明了什么?

(看得不真切,火烧云变化多且快。)

2、正当我们想沉静一会儿再看时,火烧云——下去了。此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惋惜)

3、让我们带着淡淡的惋惜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

a、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丰富;

b、感受火烧云(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背诵第36自然段

a、把背诵提纲补充完整。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     一会儿              ,一会儿              

                                   都有,             没见过。                

                  马:

       变化快     狗:

                  狮子:

b、根据提纲背诵课文。

   自由准备,指名背诵,齐背。

(二)、指导练习,巩固提高

1、照样子,写出描写色彩的词语。

红彤彤:                                  

葡萄灰:                                  

百合色:                                  

半紫半黄:                                   

2、课外延伸

A、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美的景物?

B、讨论:平时不被我们注目的火烧云,为什么在萧红的笔下就那么美呢?

C、课外要求: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自认为观察成熟了,再把它写下来。交给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