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郎织女》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8-01-03 10:07:28)
分类: 教学

立足课本,跳出课本

读《牛郎织女》  品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师:闫明霞

昨天上犁川小学的老师们来听课,我讲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仔细备课后,认为民间故事经口头流传和文人的不断修改、加工,已经有不同的版本出现,因此细究人物的性格特点没有太大必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自主理解和感受,并能大胆流畅地交流讨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收获的。在此基础上,我又结合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两导两练上的相关资料和习题,决定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到民间故事这个点上,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这个文学宝库的魅力和内涵。因此我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产生及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交流感悟理解民间故事背后体现的人民大众的愿望和追求。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牛郎织女》。(指板书,生齐读。)

2.根据课文内容,按层次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小标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标题梳理故事情节和脉络,让学生明确如何复述课文: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复述时可以把每个小标题详细扩充。】

二、交流互动

读了这篇民间故事,你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一定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例:我觉得牛郎是个          的人,我是从                                                          

感受到的。

(依次交流牛郎、织女、老牛、王母娘娘的性格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课后第3题,我把它原样搬过来,用这个问题统领课文。以学生自主的交流为主,教师的补充和点拨为辅,让学生自己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推动课堂向前发展。】

三、知识拓展

1.什么是民间故事?(见语文主题丛书4的第147页的内容,学生齐读。)

提问: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样的愿望或追求?

2.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时代背景。(见两导两练第58页的信息提炼。)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起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是对《牛郎织女》这篇课文的总结和提升,又是对下面环节的开启。让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从一篇课文转到广阔的民间故事这片浩瀚的海洋。

四、链接主题丛书

翻开语文主题丛书第4册的第6单元“民间故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这5个故事。 (分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节选)》《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1.人物性格特点

2.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愿望或追求

【设计意图:民间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一节课上交流5篇故事,让学生过过瘾,有话说。而民间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一看就懂,所以不必进行详细的讲解,只从大处着眼,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

五、民间故事的魅力

1.你知道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吗?除了这些民间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2.民间故事的衍生文化

影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孟姜女哭长城》等

音乐、戏曲、动画片、连环画、剪纸:《梁祝》《白蛇传》等

诗词:秦观的《鹊桥仙》、《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

旅游、商机:各种景点的雕塑,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断桥等,七夕情人节等

3.民间故事形成的成语

嫦娥奔月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点石成金   南柯一梦 

夸父追日   八仙过海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劈山救母

设计意图:民间故事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悠长。直到现在仍有它不可小觑的魅力和内涵,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民间故事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感染,从而更深层次地认识民间故事这座艺术宝库,这道艺术长廊。】

六、小练笔

学了本课,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和奇思妙想,可以写成读后感或者试着编写一个小故事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一切的阅读、理解、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运用上来,也就是“听说读写”中的“写”。在何时写,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写,都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决定。学了本课后,趁热打铁,学生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且形式不做过多要求,可以写读后感发表意见,也可以编写故事,给了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机会。】

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学生们的精彩交流和师生互动。因为之前学生充分朗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和细节都十分清楚,在反复朗读时,他们应该已经对人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纷纷举起手来,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气氛。而某个学生精彩的发言,往往会激发其他学生的思维,产生更多更细致的发现和探究。例如在交流对织女的认识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轻易感受到织女的心灵手巧和善良勤劳。当我问“还有补充的吗?”时,有学生就补充说:“我从第四自然段‘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这两句话中体会到,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并不自由,她更向往人间自由的生活。”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细心体会的结果。

二是教学设计落脚点放在民间故事上,有效拓宽了课堂的深度和学生学习的广度。

我认为本课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如何呈现民间故事的衍生文化。用图片一一出示,会不会有点单一?而播放音乐或视频片段又会不会太喧宾夺主?

另外,结束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就更好了,但课堂容量大,结束时时间不够了,因此省去了这个环节。

课堂教学本就是一个充满遗憾和未知精彩的活动,只有认真对待,才会多一些精彩,少一些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