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古诗词中典型意象的含义及其表现特点

(2020-03-02 10:05:04)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杏坛沉思录教学科研

论古诗词中典型意象的含义及其表现特点

-——以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诗歌的解读为例

甘肃宁县二中   张永锋   745200)

诗歌的意象是指物象与心意的有机结合,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绪。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抒情性、典型性、多义性或者说模糊性几个特点。所谓意象的抒情性,就是说每个物象都是情感的载体,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的典型性就是说古诗中许多物象具有固定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如“南浦”“长亭”是送别之所,“芳草”、“梧桐”、“芭蕉”常常与孤独,寂寞,特别是与离愁别绪相联系;“杜鹃”与悲苦之事相联系;“蟋蟀”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及怀念征人联系;“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大雁”,“青鸟”指传书的信使,“梅”,“松”“竹”“荷”等代表美好的人格与节操;“月亮”,“羌笛”,“胡笳”往往会引起思乡之情。所谓意象的模糊性就是说诗歌的意象寄托诗人的什么情感是变化的,而不一定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要联系诗歌的语境,作者的创作背景去理解,也就是说“知人论世”吧。下面以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诗歌的解读说说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含义及其表现特点。

古诗词典型意象的典型性及模糊性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托之“志主观之“意”,二者结合就是意象,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是诗人情感意志的载体,审美创造的结晶。有些意象有相对固定的含义和内蕴,形成了意象的典型性。下面分类加以解释。

诗歌类型

主要意象

情感要点

意境特点

作品举例

 

 

爱情诗

 

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安谧美好

宁静幽远

高远深邃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等

 

 

田园山水诗

 

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闲适恬淡

清冷幽静

清新明丽

谢灵运

陶渊明

王维

孟浩然等人的作品

 

咏物诗

 

松、竹、梅、菊、蝉、蜜蜂等。  

 

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含蓄凝练

鲜明生动

深邃悠远

 

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柳》、陆游《卜算子咏梅》等

 

送别诗

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文题(送、赠、别等)

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幽僻冷寂

缠绵凄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边塞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行旅诗

驿古道、征驿、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旅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孤苦幽独

萧瑟凄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商山早行》(温庭筠)

 

 

以上所列举的物象,含义基本固定,我们可以通过熟记它的含义解读诗歌,再比如,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等;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宴殊《浣溪沙》)、“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张炎《高阳台》;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唐代郭绍兰《寄夫》)、“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曹雪芹·《红楼梦》)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代的“月”表现以下的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自然的纯洁以及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些物象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以“蝉”、“柳”、“梅”为例,结合具体作品赏析加以解释说明。秋后的蝉只剩下几丝时断时续地哀鸣,命在旦夕。寒蝉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柳永的《雨霖铃》一开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连用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切哀怨的氛围,为下文写离别做铺垫。“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在狱咏蝉》中以寒蝉高唱以渲染自己在狱中怀想家园之情;但是“蝉”也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以独特的感受蕴含了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字、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柳”,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再加上,《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曲”,是,所以“柳”一般与送别有关,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散入春分满洛城”的句子。但是下面几首诗中“柳”的含义就不是这样。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江南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荒凉破败,萧条凄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这里,台城柳给予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这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李诗中“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梅,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再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描画了这样一幅画面: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词中,陆游以梅花自比,表现出孤芳自赏的凄凉情调。词中的梅花虽然清香无比,但为群芳所妒,更兼”“的摧残,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里的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的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全词悲剧气氛浓重,断桥黄昏,一片落寞孤寂,凄凉压抑,读之使人感到阴郁低沉。时代的悲剧,个人的不幸,使陆游《咏梅》词蒙上了深重的阴影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961年12月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力扫过去文人咏梅诗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梅花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二、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阅读要领解读

对于这些诗歌的意象的含义的把握,我们要“知人论世”,根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际经历去揣摩意象的含义,进而体味诗歌的情感,而根据诗歌意象的典型性,我们可以摸索写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阅读要点。 

写景抒情类           托物言志类

情感载体          景物                物象

解读依据      景情交融的切合点       物(志)寄托的相似性

结构方式      景物——画面——情感   物象——特征——品格节操

表达技巧         衬托 烘托           比喻  借代  象征 暗示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寓意)

 寓情于景

阅读思路    以所写景物、物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也就是作者借景抒表达的寓意。

    意象,是古代诗歌阅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从意象典型性的一面,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一般规律,从其模糊性的一面,又发现古代诗歌含义和内蕴的丰富与精深,诗歌意境的含蓄凝练,高远深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