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与“忠”文字学释义

(2019-05-17 16:42:48)
标签:

教育

文化

时评

分类: 杏坛沉思录教学科研

“宁县道德讲堂”之“悟字理”

“孝”与“忠”文字学释义

     一、字源及其意义

字源是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现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通过形象地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汉字。汉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懂得字源,可以使我们用溯源法去解释今天汉字的字形,懂得字的形、音、义,能够更规范化地使用和书写汉字,把字写得准确()、合理()、好看()。克服文字混乱和写错別字的现象。

     懂得字源。可以使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造和发展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无比聪明和惊人的智慧。从正面去认识我们这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熱情.更好地为发扬民族文化传统重振中华而奋发努力。

    懂得字源,可以使我们从字的演变流程里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面貌,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法制度,阶级压迫,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使我们能更好地从正反两方面以古为鉴吸取教训,认清道路,走向未来。

字源,是一门知识面非常广博的学问,上下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都涉及了。对扩展视野,增进知识,开拓智力作用之大,不容低估。说实在的,每个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应该学点字源知识,为祖国文字的规范化、纯洁化、科学化而共同努力。

二、的字学释义“孝”与“忠”文字学释义

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孝,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金文、将甲骨文的明确为或。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老” 简化成;将“子” 写成。

“孝”字本义是指“孝顺”;从“六书”看是“会意”字; 从甲骨文图中的表意字型可见:似乎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 引证《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善:态度恭敬;孝:态度恭敬地侍奉父母长辈)。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注:“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说文解字》)。许慎认为,""字是由""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词汇分类 

本义,动词:奉养和服从父母、长辈。孝道 孝经 孝敬 孝顺  孝心 孝子  / 吊孝 守孝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 •  谥法》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礼之始也。——《左传   文公二年》

名词:丧服。 孝服 孝幔 孝衣   戴孝 脱孝  披麻戴孝

1. 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

 2. 居丧的事:守~。吊~。

 3. 丧服:戴~。~衣。

 4. 姓。“孝”与“忠”文字学释义"忠,《说文解字》解释为:“忠,敬也。从心,中声。”《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传》:“事上竭诚也。”

【古语】: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出自《公输》

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不去劝谏,不可以认为是忠诚的。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对别人尽心尽力就是忠心,不自欺欺人就是信义。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本指情人之间,泛指与人交往不忠诚, 就会造成永久的怨恨。

《忠经》,作者马融,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名将马援之从孙。知识渊博,遍注群经,是东汉著名经古文学家。

  5

《忠经》是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马融因为有《孝经》而无《忠经》,故作此书来补阙,全篇共十八章.《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忠经》提出君王要"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意思是:君王要以他的德行去事奉天地、宗庙,并将其德行展现在举国百姓面前。《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如诗经上所说"敬事上帝,无私爱民,就能获得上帝所赐的无量福份"。用这个""的德行来保全国家,这就是一个明君的忠心所在啊!因此说"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治理国家的根本,哪件事情能不从""这个字出发呢?所以,古时"忠孝两全"是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只是宋代以后,“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这当然是“忠”的消极意义。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论语·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cn)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陈蔡国被围困)他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是可以到处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只要一站,总是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显在眼前;只要上车,总是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辕前横木上。这样子,才可以通行无碍。”子张听了,就把这几个字写在腰带上曾国藩也说: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忠信,老师教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即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和孝的现实意义

1、孝——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

家庭伦理道德:指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由此发生上至父母下至子女及相应的一些亲属关系。家庭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之说,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是对“五伦”的概括。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属于家庭伦理范围。父子有亲:是指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就能够让父子这一伦发展得非常和谐、非常圆满。 夫妇有别:是指夫义妇顺。即丈夫在家庭中承担的不同责任。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妻子则是“相夫教子”。要对家庭负责,对先生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

    长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即哥哥要时刻想着弟弟,对弟弟关怀备至;而弟弟从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顾,这份恩情不能忘怀,要非常敬重哥哥。手足规劝之道,即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兄弟之间要懂得劝诫。

    现代中国,家庭伦理主要包括: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虐待妇女、遗弃妻子、侮辱玩弄女性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抚养和教育子女,是每一个父母都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子女赡养自己的父母,无论从感情上还是道义上也都是义不容辞的。计划生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夫妻相爱,志同道合,尊敬和赡养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尊重家长,爱护弟妹等等。这是维护家庭道德的关键。家庭乃是社会的纽带,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父慈子爱.是一个人基本道德修养的最好体现.也是社会是否和谐融洽的直接反映。

2、孝——传统道德的原点

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二字,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五伦”“八德”.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根本点就是孝。“五伦”与“八德”,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伦”大道通过遵循“八德”规范来体现与落实,“八德”规范则依据“五伦”大道的本质要求所展开。违背“五伦”、“八德”,就会受到惩罚,就不会有幸福的人生。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离不开对“五伦”、“八德”的遵守与践行。

传统道德中孝道是最根本的。

3、孝道的现代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讲家庭道德不单单是个人的私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规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就有了很坚实的基础。《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可见,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将孝看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了。孝,就是一种最原始的感恩。

忠,在中华文化上,是基本与孝一体的,北宋大儒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何谓忠: 尽心于人曰忠——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中华传统,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君子君子何为?君子以为忠”(司马光《训俭示康》。可见,忠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当然,忠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因为感恩,所以忠心。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忠”与“孝”一直都贯穿始终。忠和孝都是人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 那么,“忠”的现代意义有哪些呢?以下从三层面加以解释:

    第一:国家层面的内涵:爱国

传统教育中的“忠”是对国家尽心尽力。此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国家认同,正视我们的国情,继承我们的传统,认同我们的制度,建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热爱祖国,拥护我们的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有担当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谈“爱国”,那么,如何才是爱国。国家在哪里?台湾的高震东校长说的爱国更容易让人接受。国家就在你的脚下,你就站在国家的土地上;国家就在你的眼前,你眼中所看到的就是国家。做好每天的工作,爱护财物,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扔垃圾,这就是“忠”。

     第二:社会层面的内涵:敬业

忠于职守,敬业乐业。 一是热爱本职工作。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是何等职位,无论你的收入高低,都是如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从现实做起,从自己做起;勇于主动承担工作责任,不知难而退,尽心尽责,乐于奉献;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工作的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工作中应该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有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乐于创新的工作意识。应该说敬业是基础,乐业是前提,勤业是根本,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尽到自己的工作责任,才能称得上是一名称职的工作人员。

   第三:个人修养层面的内涵 :忠恕

“忠”这个字看,是说发心要持中守正,不偏不斜。在儒家行为规范当中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

再说“恕”。通常我们所谓的恕就是指宽宥、饶恕、原谅。但在儒家思想里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它的本义:从字形看,恕是如心,也就是己心如人心, 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要想公道,换位思考,打个颠倒,这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

从家庭的,个人的角度而言,“忠”与“孝”是修身养性的发端和根本,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从社会、国家层面,是事业成功、社会和谐,国家昌盛的基础。所以,忠孝合一,家国同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根本也是最高的境界。对一个人而言,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孝”与“忠”文字学释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