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必须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

(2019-05-17 16:39:59)
标签:

杂谈

 

 

核心素养必须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

                          张永锋  甘肃宁县第二中学(745200

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曾经给学生这样说:“我觉得读书最高的境界是:你们毕业离校时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才是真正成果。这个成果就是知识之外的能力,是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向教育培养的结果,就和我们所强调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了。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它的意义是什么?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校怎样做,才能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师又又如何提升自己,如何作为呢?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通过分析及总结各理论研究成果,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如果教育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核心素养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核心素养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生命带来什么?教育应该给社会带来什么……尽管人们众说纷纭,但拨云见日,返璞归真,教育即人,教育即生命。教育教学向培养人、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回归,是教育及学校的“人间正道”,舍此,都是歪门邪道、旁门左道。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是一种反拨与疗治,是一种正本清源。曾经有老师询问美国年度教师雷夫:“你既教语文,又教历史,还教戏剧,你究竟教什么?”雷夫老师回答:“我不是教课的,我是教人的。”同样的,曾经有老师询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你们学校教师是怎么教的?”李希贵校长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学校老师不是教课的,我们是教人的。”

 其次,核心素养是生命成长的奠基。任是再恶劣的教育生态,在逐步逼近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教育家及教师以“成全生命”为教育的使命。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于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就是说,学习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点化与润泽生命,而生命的成长也是以心去涵育、契合对应着知识、智慧等要素。如果离开生命成长这个主旨而进行的“教育”,是对生命的折损与戕害,是对心灵的压榨与毒害,是对精神的漠视与扼杀。而核心素养的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促进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核心素养教育为生命成长提供心灵的地图与精神的密码。

第三,核心素养是朝向未来的生长。

教育是为未来的时代培养新人。它注定具有令人期冀的“明天性”——带着羽毛般的闪亮的希望。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教育即生长。这种不断生长就是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我们主张学校要用核心素养引领学校文化顶层设计。每个学校都应该对学校未来3——10年的发展有一个愿景,并且要在远景规划中明确核心素养。

近几年,我们学校提出了“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面向学生心灵,面向学生成长,面向学生发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办学方向,移办学重心,努力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人性美好,人格健全,人生幸福,主要构建自强德育、自学课堂、自治管理三个支柱,通过三条途径来立德树人

首先,打造绿色德育课程,实现自强德育目的。根据人的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三种生命形态的发展规律,整合常规德育内容,增加生命教育的新内容,主要有三个专题,一是认识和珍爱生命专题包括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两个方面,主要以青春期、心理健康、军训法制、禁毒、自救自护、逃生演练等生存技能提升教育等活动为主二是关注和关爱生命成长专题,包括生命与成长和生命与价值两个方面,主要以感恩教育、圣贤教育、养成教育、挫折教育、榜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校训、校史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道德成长档案的评价等活动为主三是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专题,主要以人生观教育、爱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学校了管乐、合唱、舞蹈、绘画、书法、传媒社话剧社、文学社20多种绿色体育艺术课程及社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学习技能,陶冶情操、张扬个性。

其次是创建自学课堂,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一个教师最根本的工作无非就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上课时,最重要的是看教师“这一平等中的首席”要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要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与发现、质疑与比较,分析与归纳、判断与推理,操作与演示,讨论、辩论与争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上课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的“教”。我们“自主预习、合作释疑、展示提升、巩固测评、运用创新”的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及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为主,以学定教,开展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法灵动变换,课堂灵动活泼,学生灵动发展。

次,完善自主管理模式。在全力做好全员育人、文化育人、课堂育人、民主育人、体验育人和活动育人这六育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在班主任和辅导员指导下,各班级由班委会和团支部负责实施小组自治管理,推行值日班干部制度:每天一名班干部带领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全面负责班级的学习、生活、卫生、考勤日常活动开展等工作。有的班级实施班干部轮换制,组建一个常规班委会,每个班干部担任班长,召集一组同学,做好角色及任务分工,为期一月,自主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进行安全防范、学法指导、考情分析等活动,研究解决班风学风建设中的三两件事务,写好班级日记及活动记录,任期结束,写一份工作总结或体会。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互相鼓励。无论是班级日常管理,还是学校大型活动,大多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管理、自主评价。这样人人有职务,个个都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增强自立、自强、自律、自尊意识。班主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给学生树立信心,给学生提供机会,给学生带来希望”班主任工作要做到“三重”。一重发现,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和弱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优化发展并和谐统一于集体的大目标内。二重关怀,一个集体内需要营造上下关怀,互相关怀的氛围,因为关怀出效率,关怀出智慧,关怀出质量。三重激励。老师有时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次亲切的牵手都能给学生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构建了自强德育、自学课堂、自治管理三个支柱,全面深化学生自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让理念导航,精神引领,观念引进,思想引导。鼓励全体师生树起信念,全心投入,真情奉献,智慧教学;吸纳灵气,凝聚人气,弘扬正气,提振士气;全力牵引,激活内力,上下给力,创建快乐校园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因为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风气,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管理最高层次的追求。学校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未来学校的竞争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要从秩序与规则,素养与品格的角度入手,找准切入点,脚踏实地去工作;从传承与创新,成长与发展的高度去着眼,去设计,为教育理想绘一张蓝图,这样学校就有了凝聚人心的力量和士气;学生的生命成长就有了坚实的依托和载体,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教育就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个人间正道。

马克思生产力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者是最活跃,最有能动性的要素。同样,一所学校的发展变化中,教师是最核心的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在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的修养与担当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身。古人说,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强、尚不成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务必严于律己,严以修身,严谨执教。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因为“教育本来就不是花的事业,更不是果的事业,而是叶的事业,不是讲回报,不是求轰烈轰烈,而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和奉献,而要用心做事,用情做事,对住良心,守住底线,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哺育学生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

其次,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要传道、授业、解惑,从事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神圣工作,要有科学精神,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用专业发展去支撑自己的教育理想!终身学习,参与培训,更新理念,涵养性情,滋养激情,吸纳灵气,保持锐气与活力,热爱阅读,增长才干。让经典浸润心灵,让阅读传承文化。以阅读为道,顺其自然、成其必然,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恪尽职守,育人为本。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离不开激情。激情来自信念,来自文化,来自毅力,来自自觉。

教学是一项科学,科学离不开求真。求真来自态度,来自研究,来自执着,来自务实。教育教学更是一项艺术,艺术离不开思想。思想来自实践,来自活动,来自体验,来自感悟。无论你的教龄有多长,唯有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个学年结束了,一批学生毕业了,我们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精心绘制属于未来的篇章,在踏地有声地坚持中,向着下一“终点”冲刺,把培养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作为我们终身不渝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① 《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何在》 林高明(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