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2017-04-12 10:07:06)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陈彩梅

  我组董海霞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一年级小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董老师以其扑面而来的年轻气息和灵动的清新教风使低段课堂充满了数学独有的理性色彩,是一节常态的高效课。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段,能够超越教材,将知识系统整合,融入自己的思想,透彻解读教材,达标率高。做到了时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感和展台的现实感,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板书设计的颜色鲜艳的贴图都大大调动了小学生的学生兴趣。一节课让学生在敢说、敢想的民主氛围中愉快进行。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相当大,动手实践、动脑探索与动口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童趣十足、童言无忌、尽显小学生的天真本色,小不点们的回答都可谓妙人妙语。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教室中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真正体会“面在体上”。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通过认一认、分一分、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摆一摆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 “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学生从老师喜欢的长方体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有什么办法能帮老师把这个面请下来?”学生都动手印、描、画面,帮学生掌握清了“面从体出”。让学生充分说一说“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等等,当认识了所出示图形的特点后,马上适时出现分一分、连一连,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因而百分百连对。。

再如:在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当发现没有人能够摆出圆时,教师问:“你们不喜欢圆吗?为什么?”学生马上答到:“摆不出圆来,因为小棒是直的,而圆是弯的。”老师趁势交代 “圆是由曲线围成”。

  3.教师敢于在展台上分析不当例子,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画的不好的小朋友作品,渗透了各种图形的特点,在指导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这个环节也就不会耗时那么长了。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因时间的把控不太合理,未出示拓展延伸,导致练习的设计有所缺憾,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4. 教师指令有些不准。如“涂一涂”说成“描一描”,注意数学的严密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三位教师仔细地进行了反思,认为董老师能够让课堂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渗透小组合作方式和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