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容斋随笔》有感(顾倚牵)
(2014-05-11 06:43:47)
标签:
顾倚牵内容简介读后感成而书籍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书名:《容斋随笔》
作者:宋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内容简介:《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上个学期的时候文选老师推荐的,到不能说是这个月的读书笔记。因为是一篇篇的短文,所以一直放于床头,偶尔翻翻,却也确实有不小的收获。
该书能够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更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洪迈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所涉猎的书籍自是极广。而这本随笔便是他的读书笔记,主要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虽然他在序中言:“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但正因无所定式,便更让人惊叹其见闻,生向往之心。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其中,洪先生的那一种细细推敲的品质亦是令人折服。愈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博与精之间的矛盾便愈是明显。《容斋随笔》中小巧却分明是经过笔者认真推敲的文章也算是点了一个醒儿。比如以《唐重牡丹》一文为例:欧阳公曾言“牡丹不载文字,唐人善咏花,当时有一花异者,必形于篇,而(牡丹)寂无传焉。”但洪迈数番考证后,以多首诗词辩驳,证据确凿。读书,闻言均不可偏听偏信,但直言反驳,我却也深深觉得首先应该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确凿的证据之上,不可随便提出一家之非议。
再者令我印象较深的随笔中较多涉及的与佛理哲学相关的论辩,细细品更觉得言简而义深。比如其中有一段便是关于《大集经》中恶口的议论,其六十四中恶言包括: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轻语,破语,不了语,散语,低语,仰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诤语,谄语,诳语,恼语,怯语,邪语,罪语,哑语,入语,烧语,地语,狱语,虚语,慢语,不爱语,说罪咎语,失语,别离语,利害语,两舌语,无义语,无护语,喜语,狂语,杀语,害语,系语,闲语,缚语,打语,歌语,非法语,自赞叹语,说他过语,说三宝语。如何说话似乎是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关心的一件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已被反复教导,《大集经》更是提点到了方方面面,从音及义,由己及人。例如不了语,无义语,非时语,这些虽然看上去是谁都懂的,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早已不是童言无忌的年龄,却总是免不了一冲动便胡言乱语。公共平台的发展,让人说话的空间多了,但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在看到《大集经》的这段话的前一天,正好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对其中所说的便更是赞同。虽然有几语我至今亦是不太明白,百般查证亦无果。但只要自己惦记上了,日后若遇事,有所经历,便终归是会明白的。我不信多说多错,但多留心自己的谈吐,总是好的。
以前偏爱的“广阅”,现在却愈发觉得自己看书,过眼便忘,收益不大。这一两年也只能转变,书摘,笔记虽然繁琐,但慢慢的也觉得读书有了新的一种乐趣,厚厚的物质见证者也能让成就感瞬间爆满。所以只望我能像洪老先生一样,踏踏实实地读书,实实在在地做学问,才对得起每一本到我手上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