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书慧
书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18
  • 关注人气: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堡》有感  严秀

(2014-04-05 21:35:4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堡》读书笔记

 

2013级历史2班严秀

 

书名:《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

 

作者:具聖姬

 

出版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内容简介:关于坞壁的释义,功能,性质,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壁的简单情况

 

    坞壁是现今已知最早的地方自卫武力,它的历史渊源十分久远。

 

    据文献资料考证,""""原是两种不同的军事设施,""的出现早于"",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周礼·夏官·量人》曰:"营军之垒舍",郑玄注:"军壁曰垒",孙诒让《正义》:"军所止之处,则外壁为壁垒,又于垒中为馆舍。"又《左传》文公十二年曰:"秦伐晋,晋大夫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孔疏:"垒,壁也。军营所处,筑土自卫,谓之垒。深者,高也。高其垒以为军之阻固"。又《通典·兵一》立军条引《司马法》曰:"五十人为队,七十五队三千七百五十人为中垒,垒内有地三顷余。"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战国时人所说的""就是后来的""

 

    关于""字的解释,"""",《说文》:"小障也,一曰庳城也。"《后汉书·马援列传》:"缮城郭,起坞候。"注引《字林》曰:"坞小障也,一曰小城。"王国维考释云:"坞陛者,服虔通俗文云:‘营居为坞’,盖即谓亭也。陛者,说文云:’升高阶也,亭高五丈余,必有升降之处,故时须作治也。’"王氏谓"""亭隧",但如果以敦煌汉简征验,那么此说法似乎也还没有确证。

 

    ""是有阶级,有内外门户,有蓬表,有射具如深目及转射的,坞可以望远,但坞与堠又自不同。若""为烽台,则""不得为烽台。且""有内外户,尤与烽台不同。《说文》、《字林》皆以小城小障释"",《后汉书》则"坞壁"连用或单称"""",即指此类小城。"盖坞者,烽燧之外,筑壁环之,以资据守之谓也。"为了防暴避乱,人们只得结成社会集团屯聚本地,或者易居附近和流徙远方的深险地区,筑坞作壁,且耕且战,自保自存。东汉以来由于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及其部曲佃客制的发展,为坞壁提供了经济和思想的基础。当时对于这种社会集团的称呼不一,故有命名为"""""",亦有称之为"坞堡""坞壁""壁垒"者。

 

    魏晋时期的坞、堡、垒、营、堑等组织,一般统称为坞壁。对坞壁的性质,有许多说法,有的把它看成是地主豪强的武装组织,也有的把它看成是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组织。如欧阳熙认为坞壁是战乱时期的产物,其本身主要是一个军事性质的组织,且又是一个经济组织。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纷纷,地主豪强军阀为了割据称雄,为了扩大其外围势力,防止其他军阀侵犯,及镇压农民起义等,他们通过宗法血缘关系的结合,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的坞壁堡垒。这时的坞壁不仅数量多、规模大,其实力也是强大的。永嘉丧乱,西晋灭亡,黄河流域成为西、北少数民族政权角逐的场所,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史书记载"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在此情况下,北方一带的坞壁普遍建立,《晋书斟注·元帝纪》注说:"永嘉丧乱,中原残荒,堡壁大师,数不盈册,多者不下四千家,少者千家百家"。北方坞壁林立,与当时混乱的局面是分不开的。在战乱的严重局势下,为了保全生命及财产安全,人们纷纷建坞结垒,用以防御敌对力量的进攻。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坞壁,一般仍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庄园的经济形态,一方面却也有地主武装的军事性质。而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坞壁与两汉的坞壁,在实质上是不同的。两汉坞壁的军事意义较重,边郡固然如此,内郡也一样。如王莽末年的豪族之所以坐拥部曲宾客,据坞壁以自保,其目的即在保护自己的宗族或邻里乡党。至于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坞壁则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地主的庄园,因为它在开始建立的时候,主要是以军事性质的形态出现,当然也要在武装的保卫下进行生产。后来由于依附坞壁的农民越来越多,坞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也愈加强大,并逐渐转变成地主庄园,而东晋南朝的庄园经济也不是坞壁,而是"田园别业"。如东晋的谢混"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谢混的妻子也是"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又如孔灵符"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有果园九处。"所以南方的庄园形式和北方坞堡形式的庄园是有所区别的,不能简单地说坞壁就是庄园,更不能把南方的"田园别业"看成是坞壁,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不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