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憎命达 ——《杜甫传》读书报告(王一凡)
(2014-04-04 20:20:25)
标签:
王一凡读书报告现实主义后人结果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书名:《杜甫传》
作者:冯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什么原故呢?主要是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在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
读后感:
从小到大,阅读学习了不少杜甫的诗词,曾以为他是个如李白一样旷达洒脱的热血文人,后来发现他也是忧国忧民的现实诗人。杜甫的诗称为史诗,当之无愧,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杜甫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之才,7岁时就已经开始吟诵诗歌,“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是他当时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真实写照。就像一句话所说,成功的花朵开在有准备的土里,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得是跋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先是由北方南下去游吴越,后又向北游齐赵。曾经先后和苏源明、高适等人呼鹰逐兽,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
《饮酒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一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杜甫与李白相遇相知相识相惜,二人畅谈人生,相见恨晚。杜甫此时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也穷困潦倒,所以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出路,他在被李白豪迈洒脱的风度和才华横溢的诗篇吸引的同时,也被他学到求仙的生活所感染。杜甫对李白的那种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精神的赞赏与敬佩溢于言表。
35岁以前,是杜甫读书和漫游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期。
二 、困居长安时期
读书开始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困守长安开始的。
杜甫出到长安,漫游时代的浩方情绪还没有消逝。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逐渐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所以他的长安前期的诗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情。但他知道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杜甫曾经想到退隐,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地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仕途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堕落,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更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从而在中国诗史上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现实主义杰作。
从35岁到44岁,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唐王朝从此以后由盛而衰,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一片风雨飘摇的景象,而杜甫也亲身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几句、入蜀的行程。
因为他的屡遭贬斥,使他能够多次获得深入广大贫困人民生活的机会,他看到了社会中的各种悲惨景象,他同情受苦的人民,他号召人们奋力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一方面同情人民,大力揭露兵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但另一方面还是积极鼓励广大人民去参战。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从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陷贼与为官时期,在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可以说是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漂泊西南时期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从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杜甫离开了哀鸿遍野干戈扰攘的中原,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但不论生活上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在漂泊期间的十一年内,他写了一千多首诗。
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诸将》《秋兴》等作品。
杜甫年仅59岁,“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是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旅游管理班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