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校勘学释例》有感(赵鑫悦)

(2014-03-31 13:24:2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书名:《校勘学释例》

作者:陈垣

出版社: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勘释例》,是国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率太高,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

读后感:

《校勘学释例》的作者为陈垣先生。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曾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先生自幼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收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本书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

本书胡适先生的序言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本书是中国校勘学的一部最重要的方法论。而在我这个初学者看来,这本书的内容很详实,理论与事例同在,极容易理解。而且,语言也偏向浅显,降低里读者的阅读难度。

校勘学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要想校对一本书,客观的条件要求必要有可信的古本作参考,且供参考的善本量要大,年代要久,这其中又有本校法、对校法、他叫法、理校法等,都要求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校勘要求校对者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敏锐独到的专业眼光,这就大大提高了校勘工作的门槛。而我国因藏书不公开,又几经战火,古本较少,校勘学也不甚发达。

在《校勘学释例》中,陈垣先生分六大类陈述旧刻致误的例子,各类之下又分多个详细的理论加例子进行阐述。如在行款误例一类中,下设十一个具体条目。其中错简例一条中,又分出三种具体的致误原因——单错、互错、衍漏错,并举出实例进行说明。值得一提的是,陈先生并未单凭自己的学识就下结论,他的校勘工作的依据全在最古的底本。《校勘学释例》能够成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陈垣先生搜集到了几种很宝贵的《元典章》刻本。

在《元典章》的校对中,不仅要有可靠的底本,渊博的学识,还必须要知晓元代的语言避讳、常用语法、元代政治制度等。从这些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垣先生和他的作品的伟大之处。

阅读古典文献,若是不懂校勘学,那么极有可能接收到错误的信息,这对一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校勘学释例》可以引导读者掌握基本的校对方法,并且对典型的误例进行总结,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作者为历史一班赵鑫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