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帝国的正午》有感(段军军)
(2014-03-30 23:23: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书
作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读后感:
当我们真正收心回望,中国历史上那些存在的王朝,哪一个不是一次又一次重走由盛转衰的老路。子孙争气的能走上几百年,不争气的就是那句俗话“富不过三代”。唐朝的前期是何等的令人敬佩,“君明相明贤”。可是无论如何,还是走了老路。历史学家们当然已经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找寻到一条又一条的主因、根因、直因,他因。然而,给我总的印象,历代的君主总是与自身国力的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专制制度下,皇权是可以成就一切与毁灭一切的。虽然我们会说,每一末代君主即便是如何鞠躬尽瘁,都是回天乏术,不能将灭国的责任全部推给他一个人,但是至少后主应该做些什麽吧!但也许,后主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了。但无论如何,王朝总是要灭亡的,也许其中的原因可有以这样说:由于一个无法避免的原因,从新王朝建立的那一刻起,矛盾就已经滋阴暗长,君主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只是一副催化剂,只有快与慢的不同,直至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这个王朝便走向末路,无法根本挽救。可这个无法避免的原因是什麽?这个悄悄生长的矛盾又是什麽?一直以来权威者告诉我们,根本原因是封建体制,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不和调和的矛盾。也许这是对的,这是无数历史学家精妙绝伦的总结,但也许这是一定理论下的产物,其结论会伴随着一些理论的破产而迎来夕阳的残光。
另一个问题,我还在困惑的是,老王朝统治下的那些人民,那些百姓。财富是人民创造的,他们给养着那些统治他们的贵族。也许这是应该的。“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一旦日子难熬,就要聚乱生事。而这些百姓中如果有几个有谋略的,便会组织一场哄哄烈烈的农民起义。但这种农民起义却常常夭折或是被一些反对当权者的野心家所利用,成为建立下一个王朝的工具。因此导致建立王朝风气流行不绝的主要原因。但农民起义中好像也有成功的(刘邦),但不晓得其中是否代表了当政野心家的利益。而在其中,老百姓到底发挥了什麽样的作用?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吗?还是仅仅是一把工具,任由野心家的利用。我想其中的关系,就正如讨论“历史的创造是否由人民群众为主体”一样,军队是老百姓自己组成的,兵器是由平民打造的,钱财的最终来源同样是人民群众。一切的物质基础全部来自人民。而英雄,伟大的历史人物所有是他们举世无双的才华与睿智。没有这些人物,就不会有很多我们现知的事情发生,历史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模样,或许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模样。但只要有人就一定有历史。英雄人物的伟大创造离不开人民。那麽最后的问题就是:若果你觉得你不幸福,你可以想象如果曾经的历史是什麽的,将会怎样?如果你觉得你是幸福的,请你感谢你的祖祖辈辈的伟大历史创造。当然想象过后,你最好要回到现实中来,因为“历史不可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