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考古人类学随笔》有感(贾凡)
(2012-03-13 19:32: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竹堑社》
张光直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执教近三十年,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耶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其在国际学术界也有很高的威望,在我读了张教授的随笔后,却觉得文章并不是那么高谈阔论,大篇大篇讲大道理,而是感觉很平易,仿佛是鲁迅抑或朱自清的散文,更感觉是课堂上的一篇篇笔记。文字里透露着许多的谦虚朴实,以致谆谆教诲浮绕耳际,久久不能散去。
在“大题小做”第一篇《在学术上迎接21世纪》中,张教授深感华人世界大多重理工医,而轻视忽略文史哲的倾向,然而他却深刻地看到了21世纪的重大问题大多不是科技问题,而大多是与人类存亡息息相关的人文问题。而且张教授引用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沈君山的话“未来科技发展不宜再有独尊技术的做法,而应该与多元化的社会价值适度调和”相应提出“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制度?从人文科学社会的研究提供一些答案出来,这正是从学术上迎接21世纪的当务之急”。尽管可能张教授他本人是研究人文社科的,在很多方面更倾向于文科,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现在社会上确确实实存在重理轻文的现况,然而我们在物质文明发展的时候又不得不注意精神文化的发展,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实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其实在现在的这个时候已经不应该只注重科技的进步,同时人文社科的发展也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从中国古代史谈社会科学与现代化》中谈到“中国文明,起源于上古的夏商周三代,当时的物质财富,正是发扬这文明的基本条件;而要积累并集中这些物质财富,又依赖于掌握及运用政治权力。至于西方文明,乃起源于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它当时的财富得以积聚,却有赖于应用新科技,并通过贸易加强对各种资源的运用”指明中国的文明与西方的不同相当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发展决不能完全照抄西方的模式。同时也说明“中国文明起源程序与世界上大多数非西方的古代文明的起源相似,但是与我们一向奉为圭臬的西方社会科学所定的规律不相符合——清楚地指出中国古代史对社会科学一般原理的制订上面可以做重大贡献的方向”,中国传统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之为“天人合一”而不像西方将“文明”与“自然”对立,认为人类的发展必须以征服自然为代价。那么而从这一点上说中国的发展就只能是以西方的发展为借鉴参考。
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该跻身世界主流》中张教授谈到中国从古到今政治文化一直占着挂帅的地位,而孔夫子和他的信徒都是最懂得人际关系的专家。中国每个人都有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本钱。然而从现实来看中国的专家学者却很少去参加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学者们大多不重视使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发表研究情况,使国际上想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外国人不能看得到这些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学者不太关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情况,经常是与国际脱轨。所以张教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学者应该跳出中国的圈子,彻底了解各个学科主流中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二、学者研究中国丰富的资料在分析过后是否对这些属于人类的问题有新的贡献。三、如果有所贡献,一定要用世界性的学者(即不限于汉学家)能够看得懂的语言写出来。
在《建议文物工作者熟读民族学》、《谈文物盗掘与走私》、《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中,张教授以一位资深的考古工作者的资历建议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在学好本职的考古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必要的民族学知识,之所以学习民族学是因为想要在一处考古废墟上得到更多和更为全面的信息,就必须对留下这些遗迹遗物的古人有足够的了解,包括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习俗等等。另一方面,张教授援引他的老师——著名的学者李济先生的话语,说明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不能参与文物盗掘,走私,而且最好也不要有收藏文物的习惯,以免陷入到犯罪之中。最后是对前来问道的后生的一些亲切指导,以及一些忠告,更是一系列的要求。做一名学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有足够的知识而且求学态度要严谨。并且不仅在做学问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要在交流,合作中十分谨慎,严格要求。
令人遗憾的是张教授已经逝去,我们只能在上考古学的课程上偶尔听到张教授的名字,但我相信在以后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后,就能更加理解张教授的思想,以及体会到张教授的研究方法吧。我想在以后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对考古学有更深的理解,对张教授有更深的认识,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理解文科,去投入人文社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