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2-01-02 16:31:12)
标签:

少儿

信任

宋体

人际交往

大学生心理健康

杂谈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的标准认为良好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当今社会,一个人际交往、合作与争的社会,职业流动性的增大和自主择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首先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大学生已进入青春期的后期, 脱离了父母的照顾,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心理上, 他们都在渐渐远离父母的影响,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人际信任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状况,因此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意义重大,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人际信任的界定

国外研究者对人际信任的界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 1 ) 单因素论, 即认为人际信任是由某种单一成分构成。包括①人际信任是一种期望 。如:人际信任是某一个体或团体对另一个人或团体的言词、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信任的期望【1; 人际信任是对有关涉及到风险情境的动机的充满信心的积极地期望[2]。②人际信任是意志、信心或信念。如,人际信任指双方或多方接受风险和对他人敏感的意志[3];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他人正直和依赖性的信念[4](2)相对论, 即认为人际信任同时具有信任和不信任两个方面, 只是在具体的信任事件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各异。如, 埃森克将信任与不信任作为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5]; Sacchi 通过因素分析考察了青少年人际信任包括相对信任和不信任一般不信任和相对信任、一般信任三个因素[6]( 3 ) 整合论, 即认为人际信任包含有多个维度和层次,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如, Rempe等认为人际信任包括可预测性、可信赖性、和信念三种成分[7]; Rotenberg 认为人际信任是由信任的基础、信任的领域、信任的目标三个不同的维度构成的一个立体结构[8][9]。国内对人际信任的界定大都是援引国外的定义[10] [11] [12], 对人际信任的本土化内涵进行研究的较少, 主要有:张建新等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竞争”的不确定条件下, 预期另一方对自己作出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13]。杨中芳等认为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中, 双方对对方能履行他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 即相信对方能够胜任自己的托付[14]。彭泗清[15]在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内涵进行解析时, 更强调关系在人际信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界定分别揭示了人际信任的不同的侧面, 各有偏重, 但同时也忽视了人际信任的其他重要方面。

2.1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

2.1.1国外的研究

Lewichi [16]指出影响人际信任的变量涉及到信任者的品质特征、被信任者的品质特征、双方以往的关系、交流过程的特征、双方关系的特征、影响双方关系的结构性环境等。Rotenberg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7] [18] [19],揭示了人际信任的发展存在同性别模式, 即男孩更信任男孩; 女孩更信任女孩; 女孩的信任水平要高于男孩的信任水平, 并证实人际信任的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被试中存在差异。而 Levin 等人的研究[20]表明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Stein 等人[21]研究了青少年人际信任与出生的家庭规模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 青少年人际信任的水平与所出生的家庭大小有关, 出生在较小家庭的青少年比那些出生在较大家庭的人际信任的程度要高。在人际信任和人格特质的关系上, Anthony的研究[23]发现信任与随和性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神经质维度存在负相关, 即那些在随和性上得分较高的个体, 常会有很强的合作倾向, 更有可能表现出信任。而那些在神经质上得分较高的人对他人会表现出较低的信任。Debell 等人[24]深入地考察了 612 年级青少年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人格特质、学习风格、人际信任等变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控制了年级和性别变量的影响后, 场独立性与直觉思维人格变量、谨慎全面的学习风格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 而与人际信任中一般信任的相关则未能达到显著水平。

2.1.2国内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发现, 高校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问题,和初中生、 高中生相比, 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最低,表明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丰富的同时, 心态令人堪忧[25];

郑信军(1998)以大学生为对象,分析了人际信任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26]。卢光莉和陈超然(2004)以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27]。戚少枫(2002)探讨了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28]。张海钟(19%)探析了高师专科学生性格分类、性格特质与人际信任的相关[29]。徐本华和庞彦翔(2004)分析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性[30]。刘金平(2003)通过探讨大学生群体的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内控性越强,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对他人可依靠性的认识和信赖度就越高,大学生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品质[31]。张翔和王旭峰(2003)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南昌市600名大学生,结果发现人际信任的程度和性格的内外向是交往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32]。李靖、赵郁金(2002)通过考察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和自尊的关系,发现大学生上网爱好者的人际信任度低于非上网爱好者,这两类人群的人际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度与自尊水平在具有不同上网爱好程度的大学生中均表现出稳定的正相关[33]

3.父母教养方式

3.1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根据 DarlingSteinberg(1993)的观点,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34] 。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35]

3.2父母教养方式国内外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通常被认为是父母行为两个向度间的互动。一个是情绪向度:温暖、接纳,敌意、拒绝;另一个是控制向度:过度限制、要求,放纵、不要求。根据这两个向度的互动,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Baumrind1968)、布朗芬布瑞纳(Bronfenbrenner1970)等人将父母养育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型(威信型)、专制型(独裁型)、放纵型(纵容型)和忽视型四种”[36]

卢旨明等【37】人认为,父母对待两性子女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方面有明显差异的;而朱跃华等人的研究[38]明显示父母对待两性子女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无差别国内学者钱铭怡等曾对在校中学生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查,研究后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特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9] “另有报道[40]叫认为,婴幼儿期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较大,初中阶段子女与母亲的接触和交流仍然多于父亲,青少年期以后,父亲的影响会越来越比母亲明显,若父亲文化素质偏低,或只注重物质上给予满足而忽视应有的家教,则易发生心理问题。

4.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当前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很少的,有罗任, 周茜发现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性和人际信任度的影响正逐渐减弱, 而周围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态度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有所增大[41]。 马长征、朱琳等人则是否独子,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42]。洪慧娟、杨俊等人总体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人格特征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43],本研究试着检验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否关系的探讨。

参考文献

[1]R otter J B(1967).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35,651- 665

[2]Lewicki Roy J.,Sankalp Chaturvedi (2006).Trust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from theroy tomeasur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2006 CM:G1

[3]Das T.K. ,Bing- ShengTeng ( 2004 ) .The risk- based view of trus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1):85- 116

[4]Donald L. Ferin,Kurt T.Dirks (2006).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a of third- party relationship on interpersonal trus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hy,91,870- 883

[5]David R. Shaffe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Sixth Edition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10: P42- 44

[6]Carla Sacchi (2004).Interpersonal trust in different ages.Interdisciplinaria,Numero Especial,87- 107

[7]John K. Rempel,John G. Holmes,Mark P.Zanna (1985).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9(1),95- 112

[8]Rotenberg,Ken J.(1994).Lonelines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13(2),152- 173

[9]Rotenberg, K. J., Boulton, M. J., & Fox, C.(2005). Cross- 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trust beliefs,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during childhood: Are very highas well as very low trusting children at risk? 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3, 595- 610

[10]郑信军.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1998,20(2):16- 20

[11]井维华, 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探 新,2006, 25 ( 98 ) : 16- 64

[12]伍明辉, 宋风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2( 6 ) : 440- 442

[13]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0, 32 ( 3 ) : 311- 316

[14]杨中芳, 彭泗清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 1999( 2 ) : 1- 21

[15]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 1999(2):53- 66

[16]Lewicki, Roy J. Tomlinson, Edward C. Gillespie,Nicole (2006).Model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ournal of Management,32,991- 1022

[17]Rotenberg Ken J,Claire Fox.,Sarch Green.,Louise Ruderman.,Kexin Slater.,Kelly Stenvens.,Gustavo Carlo(2005).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belief scale.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23,271- 292

[18]Rotenberg. Ken J.,Keltie J.,Macdonald., Emily V. King (200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During Middle Childhood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65(3),233- 249

[19] Rotenberg,Ken J. (1984).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trust in peers.Sex Roles,11(9- 10),953- 957

[20]Levin Daneil Z., Whitener Ellen M.,Rob Cross (2006).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 of knowledge sources: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relationship lengt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1,1163- 1171

[21]Stein Kenneth B., Soskin William F., Korchin Sheidon J. (1974).Interpersonal trust and disaffected high school youth,Journal of Youth Adoles- cence,4,281- 292

[23]EvansAnthonyM.&.William Revelle ( 2007 ) Survey and behavioral measuremen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Psychology and Mathematical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4]井维华,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6165

[25]郑信军,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问题调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366

[26]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17119

[27]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2126

[28]徐本华,庞彦翔,大学生人际信任一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08

[29]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研究的初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0]刘金平,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1.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l):1920

[31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0

[32]苏巧荣,某卫校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2l:52

[33]李靖,赵郁金,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00201

[34]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enting style as contentAn integrative mode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1 13487496

[3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695103

[36]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134135

[39]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607

[37]卢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个性关系的研究[J].华西医学,199813(2)133136

[38]朱跃华,丁仁峰.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311(6)921922

[40]Bashima PYAmato PAPovertySocials upport and mothersinteractions with their preschool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9462966978

[41]罗任与周茜, 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6(3):259-261.

[42]马长征与朱琳,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 大理学院学报, 2011(2).

[43]洪慧娟与杨俊, 广州市大学生人格特征、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