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向孩子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应是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获得数学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令孩子们数学课堂的丰富体验中自主建构、主动发展。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但尺子上的刻度是用来做什么的,知道的学生并不多。可以说,学生对测量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
二、【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看,我们班的课桌摆得真整齐。桌子天天陪着我们学习,小朋友了解桌子吗?知道桌子哪些特点?
2.师:桌子的面有多长 ?你知道吗?(板书揭题)
(设计意图:从小朋友身边的事物谈起,引出问题,培养一年级学生从身边寻找数学知识的意识,感悟数学与生活密切关联,增加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估一估:桌子有多长?
2.量一量
师:可以用什么来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共同量一量。(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信息,注意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
3.说一说。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师有选择地板书:4枝铅笔长、3把尺子长、5拃长……
4.议一议。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5.归纳: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体验1厘米,感悟1厘米的意义
1.看一看:认识刻度线、数字、cm等
2.找一找: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数一数尺子上有多少个1cm。.
3.画一画:用尺子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一条线段。
4.比一比:用手在尺子上比划出1cm的长度,轻轻移开尺子。
5.记一记:闭上眼睛记住1厘米的长度。
6.说一说:从身边找出长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设计意图:1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的思维是以直观和形象为主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让孩子们体验、体验、再体验,感悟、感悟、再感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1厘米在心中一步步深深扎下了根。)
(四)感悟几厘米的长度
(1)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2)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3)游戏:我是一把小小尺
1.师报1cm,学生比划出相应的长度。再用尺子比一比。
2.师再报1厘米
,学生再次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让1厘米长长个,报出2厘米,3厘米…….学生随机比划出2厘米、3厘米的长度……最后用尺子比比看。
3.估计自己的铅笔有多长。……
(设计意图:课标中强调:在测量的学习中,应该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但是估测能力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这个估量活动从第一次的估计1厘米对照修正。到第二次再出1厘米,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修正后的一次更接近准确值的再现,同时是几厘米的生长基础。加上后面一次比一次有挑战性的估量。孩子们的估计能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才会在后面的估一估、量一量中有章可循,顺理成章。)
(五)学习刻度尺正确测量
1.评一评:出示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哪只小熊的测量方法正确?
2.说一说:怎样的测量才是正确的?为什么?
3.量一量:
看蚂蚁搬豆图。先从脑中拿出“1厘米”估一估,再用尺子测量验证。
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量出课桌的长度,得出用卷尺测量较方便。
(设计意图:如果直观地告诉测量方法,虽然快捷实用,但学生得到的除知识之外,学习过程、探索过程被抹去了,思维训练受到扼制。设计“观察--比较--辨析--发现--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小朋友的看图理解能力,促其思维的深层发展。测量桌子的长解决课始问题,并从中感悟测量较长物体用卷尺较方便。)
(六)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2
.师:完成作业(桌子的宽、讲台的长、宽、高等),先是小组里的同学大家估计,再分工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引导小结本课的知识,做作业,不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100厘米的感悟做铺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