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师徒结对记录
			
					(2015-01-03 19:54:52)		
		
						
		
			
师徒上课(示范课)登记表
| 
上课时间 | 
12月10日 | 
执教者 | 
徐亚芬 | 
班级 | 
一(1) | 
学科 | 
语文 | 
| 
活动名称 | 
上课、听课 | 
级别 | 
校级 | 
| 
教学内容 | 
《日月明》 | 
| 
课后点 
评 | 
 
   
徐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汉字的奥妙。   
  1、首先结合韵文让学生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以“明”为例,先引导学生了解“日”、“月”所表达的事物,再进一步引导太阳也好,月亮也好,它们都会发光,给人带来光明,所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2、结合汉字字形“表意”的特点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意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树上歇歇脚,就是“休”字。联系字义识记和分辨字形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引导,学生就能基本掌握。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他们就能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3、拓展延伸。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字符变得有意思起来,在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基本规律的同时,增强识记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这一课,学完文中的会意字,还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认识的、熟悉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识字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不容易,对老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找准突破口,带领学生扎扎实实识字,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
   师徒签名:徐亚芬 
夏建绿 麻婷婷 | 
师徒上课(示范课)登记表
| 
上课时间 | 
12月12
日 | 
执教者 | 
夏建绿 | 
班级 | 
一(2) | 
学科 | 
语文 |   | 
| 
活动名称 | 
上课、听课 | 
级别 | 
校级 |   | 
| 
教学内容 | 
《我多想去看看》 |   | 
| 课后点 
评 | 
  
 我认为夏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主要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生喜欢读哪句话就读哪句,分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互读以及质疑、解疑等。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夏老师让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实践,并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课中夏老师多次在范读长句子、课文;设计在场所有的人起立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收集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以及让学生谈一谈对北京的印象等环节。
 3、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夏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同学收集的图片,并让学生把自己到过北京的名胜古迹的地方,说给大家听。
 
 几点建议:
 1、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充分自学、合作学习的时间及空间。
 2、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学生采取的不同评价方式。
   
师徒签名:徐亚芬 
夏建绿麻婷婷   | 
师徒上课(示范课)登记表
| 
上课时间 | 
12月12
日 | 
执教者 | 
麻婷婷 | 
班级 | 
一(4) | 
学科 | 
语文 |   | 
| 
活动名称 | 
上课、听课 | 
级别 | 
校级 |   | 
| 
教学内容 | 
《雨点儿》 |   | 
| 课后点 
评 | 
   
  
麻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麻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麻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麻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麻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麻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麻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麻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师徒签名:徐亚芬 
夏建绿麻婷婷 | 
							
		 
						
		
        	
            
	        	
	            	
	                 喜欢
喜欢
	             
                                
                    0
                     赠金笔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