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2012-11-22 22:48:54)
标签:
教学设计杂谈 |
分类: 音乐、体育、美术、电脑学设计 |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更要使一部分学生转变思想(认为学习音乐无用,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是高年级学生,有相对的自制能力,课堂纪律总体不错,音乐基础相对较弱,但接受能力不错,有一小部分学生音乐素养不错,乐理知识的掌握,唱歌的状态,音色、乐感都可圈可点。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上课时乱叫,音不准,做小动作等。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
三、任务目标
(一)、唱歌部分
1、紧扣教材、课程标准,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没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学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及时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部分: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音高;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时保持音高,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三)、欣赏部分:综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反思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五、教学进度安排:
课次 |
周课题 |
课时 |
第一课 |
《朝夕》 |
3 |
第二课 |
《农家乐》 |
4 |
第三课 |
《足迹》 |
4 |
第四课 |
《可爱的家》 |
3 |
第五课 |
《故乡》 |
4 |
第六课 |
《欢乐的少年》 |
3 |
第七课 |
《雨花》 |
4 |
第八课 |
《冬雪》 |
4 |
课
学习目标 :
学习重点 、难点 :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二、表演《清晨》
1.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
三、编创活动:《早晨》
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渔舟唱晚》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2.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拍号:2/4、3/4、4/4。
问:《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
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课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二、表演《苹果丰收》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
3..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
4.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课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课
学习目标: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丰收锣鼓》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3.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配打击乐表现 。
课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星歌》
1.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2.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3.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3.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课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5.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二、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三、表演《我怎样长大》
听录音学唱后,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课
学习目标: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天黑黑》
1.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4.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三、小结
课
学习目标 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聆听《回家》
1.初听乐曲。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四、表演《牧场上的家》
.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课
学习目标: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学习重点 、难点: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具: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初听歌曲。
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2.复听歌曲。
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二、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的学习: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2.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课
学习目标 :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
2.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把歌词配上。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三、欣赏歌曲《踩雨》。
四、学唱歌曲《踩雨》
1.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两条节奏有什么不同?
第一条节奏: x
第二条节奏: x
2老师弹这条旋律的音高,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
3.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唱。
五、 最后聆听乐曲《踩雨》。
六、 课后小结:
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难点 :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聆听《雨滴》
1.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2.欣赏乐曲第一乐段。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3.欣赏乐曲第二乐段。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4.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5.聆听全曲。
二、表演《雨中》
1.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2.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
3.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4.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
三、小结
课
学习目标: 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学习重点 难点 :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合唱的和谐及#2的音准.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聆听范唱。问: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2.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3.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接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二、聆听《踏雪寻梅》
1.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2.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
3.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课
学习目标 :
学习重点 难点: 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合唱的和谐及#2的音准.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表演《堆雪人》
1.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2.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
3.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二、聆听《乘雪橇》
1.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2.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3.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4.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三、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