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识字是孩子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中,识字的情况将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了,各种识字方法和识字软件应运而生。但随着时间的验证,字源识字被越来越多的教材和识字软件所收纳和采用。
关键词:识字、教学、字源
一、 字源识字
字源识字是最古老的一种识字方法,是一种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其实就是是从汉字起源之初的音、形、义等内涵入手,详细讲解汉字的各个组成部件,通过展现不同时期汉字的演变规律,让儿童充分认识汉字的结构与功能,靠理解而不全然依靠记忆来认识汉字。在最早,人们用简洁明了的线条表现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场景。随着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早期的图画文字。文字起源于图画,我们也叫“字画同源”。追溯字的历史,从象形文字入手,从汉字源头学习汉字。
二、 字源识字的必要性
三、 字源识字的教学
在识字教学运用中,随文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等方法在不同课堂中被加以运用,也帮助孩子能在课堂中进行及时的有效识字。但是字源识字是识字教学的源头,把握好源头才能更合理、更高效的识字并用字。
如《日月明中》“力”字的教学,我出示了“力”字理演示图,追溯力的本源。力原来是古时候的一种翻土工具,古人们根据它的样子造出了“力”字。
在高年级,孩子的机械识字能力和兴趣都在减弱,而通过意义去识字更能激发其识字的欲望。这时,用字源识字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建立系统化的汉字知识,将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自然能熟练运用自身发育成长起来的武器,达到了良好的识记效果。
在最初教学多音字的区分时,我常常简单的运用组词和造句方法进行多音字的比较,但所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教学“泊”这一多音字时,我尝试引入字源知识中的读音来源,利用字源来进行两个读音在不同词语和语境中的运用。我首先引入了“泊”字的图形,让学生看图讲解字。学生从“泊”的部首“氵”指水,并结合图形中的波浪在波动的情况,觉得水在流动,四处漂泊,判定读音为“bó”,并由此联想“停泊”。借此,我引入了“泊”读“bó”,借“bo”声表示波浪运动的景象,象波浪运动样,到处流浪,比喻人无居处,漂泊。所以当遇到读音判断时,可联想波浪的四处流动,无处可停泊。而当用“p”时,借“泼水”形成了一滩水用来比喻,如“血泊”、“湖泊”等。字形相同,场景相同,背景画是一样的。但是音不同,字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
因此通过学习字源,让我学生在学习汉字上,不仅停留在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相对符合低年级的趣味学习性和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识字方式摆脱机械化识字,配合不同学段的孩子的学习心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字源知识教学的现状
字源知识的学习虽然有着漫长的学习历史,但是随着汉字的简化,字形也在失去原来的模样,与此同时一线教师对字源特点的认知相对缺乏。指导者如果不能自己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那就难以将字源知识落实到课堂之中,更别提字源教学的有效性。字源知识多形成的识字能力帮助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对识字有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迫在眉睫的是解决老师的字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接轨,让这种更好的方法得以在学生之间推广,让更广大的学生重拾起对中国汉字的兴趣。
五、用好字源,塑新风采
总之,学习和探究字源,在汉字的运用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学生每一次了解汉字的过程,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新的学习,这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渗透的过程,这个过程润物细无声。中国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每个字都是一段故事,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升华出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