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字源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2020-07-24 10:54:42)

摘要:识字是孩子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中,识字的情况将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了,各种识字方法和识字软件应运而生。但随着时间的验证,字源识字被越来越多的教材和识字软件所收纳和采用。

关键词:识字、教学、字源

一、 字源识字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汉字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个从古至今沿用下来的,拥有一段丰厚的历史。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凡解释一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字源识字是最古老的一种识字方法,是一种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其实就是是从汉字起源之初的音、形、义等内涵入手,详细讲解汉字的各个组成部件,通过展现不同时期汉字的演变规律,让儿童充分认识汉字的结构与功能,靠理解而不全然依靠记忆来认识汉字。在最早,人们用简洁明了的线条表现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场景。随着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早期的图画文字。文字起源于图画,我们也叫“字画同源”。追溯字的历史,从象形文字入手,从汉字源头学习汉字。

二、 字源识字的必要性

 在对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出现同音字、多音字的误用、笔画结构混乱、错别字泛滥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时基于我们对汉字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等缺乏系统化的认知。汉字作为语言符号,有其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有着其自身的系统性。追溯汉字的源头,从根本上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运用汉字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我们进行字源学习,知道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直至今天简化汉字的谱系源流和演变过程,懂得字的形、音、义,能够更规范化地使用和书写汉字,把字写得准确、合理而好看,能更有效地克服文字混乱和写错別字的现象。

 了解字源,从字源的演变过程中认识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生产结构、文化艺术等等,拓展对历史的见识,激发对汉字学习的兴趣。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儿童的识字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象征思维阶段、语言和思维的飞速发展期、认知结构进一步重组。字源识字可以利用字的图画形式与字的产生过程,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知识网。通过历史变迁,与生产文化、社会生活相关联,加强了孩子的字的认知,记忆就相对牢固了。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图式”,是伊曼努尔·康德最初提出的,后被心理学家们沿用至今,是最适合大脑储存新知识的形式,就像帮孩子给大脑织网,知识与知识关联得越多,记得越牢固,最重要的是毫不费力!而字源识字正是给孩子提供了新知识,也利用发展过程给孩子的大脑织网,学习的有效性就得到提高了。

三、 字源识字的教学

在识字教学运用中,随文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等方法在不同课堂中被加以运用,也帮助孩子能在课堂中进行及时的有效识字。但是字源识字是识字教学的源头,把握好源头才能更合理、更高效的识字并用字。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生理解,教材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

如《日月明中》“力”字的教学,我出示了“力”字理演示图,追溯力的本源。力原来是古时候的一种翻土工具,古人们根据它的样子造出了“力”字。

IMG_256
6f9e6db9f5097fc5a0583044c3e5d86

 

 

 

 

 


 经过图片展示“力”的演化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相似联系,形成栩栩如生的表象。这样的图形结合方式对于低年底的学生而言更为直观,使感知的内容更加丰富,加深了对字的一箱,同时也保留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主动探究意识。

在高年级,孩子的机械识字能力和兴趣都在减弱,而通过意义去识字更能激发其识字的欲望。这时,用字源识字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建立系统化的汉字知识,将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自然能熟练运用自身发育成长起来的武器,达到了良好的识记效果。

字源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在最初教学多音字的区分时,我常常简单的运用组词和造句方法进行多音字的比较,但所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教学“泊”这一多音字时,我尝试引入字源知识中的读音来源,利用字源来进行两个读音在不同词语和语境中的运用。我首先引入了“泊”字的图形,让学生看图讲解字。学生从“泊”的部首“氵”指水,并结合图形中的波浪在波动的情况,觉得水在流动,四处漂泊,判定读音为“bó”,并由此联想“停泊”。借此,我引入了“泊”读“bó”,借“bo”声表示波浪运动的景象,象波浪运动样,到处流浪,比喻人无居处,漂泊。所以当遇到读音判断时,可联想波浪的四处流动,无处可停泊。而当用“p”时,借“泼水”形成了一滩水用来比喻,如“血泊”、“湖泊”等。字形相同,场景相同,背景画是一样的。但是音不同,字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

因此通过学习字源,让我学生在学习汉字上,不仅停留在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相对符合低年级的趣味学习性和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识字方式摆脱机械化识字,配合不同学段的孩子的学习心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字源知识教学的现状

字源知识的学习虽然有着漫长的学习历史,但是随着汉字的简化,字形也在失去原来的模样,与此同时一线教师对字源特点的认知相对缺乏。指导者如果不能自己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那就难以将字源知识落实到课堂之中,更别提字源教学的有效性。字源知识多形成的识字能力帮助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对识字有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迫在眉睫的是解决老师的字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接轨,让这种更好的方法得以在学生之间推广,让更广大的学生重拾起对中国汉字的兴趣。

五、用好字源,塑新风采

总之,学习和探究字源,在汉字的运用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学生每一次了解汉字的过程,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新的学习,这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渗透的过程,这个过程润物细无声。中国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每个字都是一段故事,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升华出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