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9-03-09 10:11:06)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在小学课堂已经逐渐推广,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与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相比所特有的优势,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方面,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很高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主题、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有效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表达、沟通、交流、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所开展的任务,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虽然任务型教学模式有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一些偏差,呈现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活动组织效率不高。英语学习在小学阶段仍然属于一个比较不易深入开展的学科,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相对拥有较多的主动权,而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稍微薄弱一些。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存在只有少数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比较积极,而有的学生无法融入课堂甚至出现不积极的现象,有的还可能出现放弃参与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占领整个堂课的局面,这些学生往往词汇量比较大,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比较而言,其他学生只能充当旁听者,甚至根本听不懂。一堂课下来,大部分环节的学生参与率会大大降低,有效思维跟不上,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大受影响。
(2)问题不够深入。英语作为我们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师在课堂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有的教师会事先按照自己拟定好的观点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从揣摩老师的思路开始,他们思考什么答案比较符合老师的心意,甚至害怕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或回答出的答案不合老师的心意而遭到指责或嘲弄,进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整堂课只是在不停地回答“yes!”or“no!”,这样流于形式的课堂,不但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反而扼杀了学习主动性与语言能力的发展。
(3)环节设置不合时宜。有的教师在每堂课都生硬的加入“show”的环节,上课时,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设计了环节流程就算落实了互动教学目标,而很少考虑环节设置的时机合不合适,甚至导致正常的背诵及答疑时间被挤占,课堂状态过于松散,变成几个人的表演舞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展,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英语课堂任务型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安排,对课堂整体性和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优化,以使任务实施过程顺利有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科学设置任务小组。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力水平、兴趣爱好、思维敏捷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任务流程设计,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课上参与活动和公平竞争。实践证明:由于角色的分工和轮换,避免了学生假思考和作秀的现象,更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全体参与,小组成员角色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地轮流发言及组织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完成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特长,还能让学生在课堂的英语学习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设计恰当的问题。一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讲究,不能太过简单,一旦是学生不用经过深入思考就能迅速解答的问题,那就没有设置的必要;相反,如果问设置的难度超过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导致他们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或者没有学生能举手发言,也没有设置的必要。因此,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二要选择开放性问题。学生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往往考虑不够全面,迫切地需要与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同时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脱口而出的机会,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明确,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也会得心应手。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要发挥课堂教学准备的主导作用。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进行预设和判断,同时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微目标和供学生现行水平讨论的话题,然后通过学习提纲以及课件等教学形式的呈现,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学习要点、难点与重点,让学生课前就能有准备有计划地进入课堂。其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以及在语言中需要表达的意思的同时,要适时而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共同研讨中逐个解决。
(4)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听懂分工的任务,还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英语的勇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自信的机会。二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努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默契,学生通过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不仅学会了知识,也提升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是任务完成之后的“点睛”环节。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评价可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首先,在每个环节的小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做好个人总结的重要环节。其次,在自评之后可以进行同伴互评。评价可以是对口头发言的互评,也可以是对书面作业的互批等多种形式。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体点评。教师的点评不能只是对结果的评价,而要侧重对任务过程的评价,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表现进行公正评价。其次,还要侧重对集体表现的评价,评价的同时要兼顾个体,评价的范围包括思维,语言,语音及参与度等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任务化学习中互学、互帮、互促,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有利于推动整个班级学习效果的整体进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型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为基点,以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宗旨,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现代语言教育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和经历,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等理念。教师应灵活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方式与技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加推广和使用。同时,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素质,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