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2SV5EZzy6JPCcE0uW7e&690
乾隆年间修《获鹿县志》书影
在清代乾隆、光绪两朝所修的《获鹿县志》中,均收录有一篇题为《连珠洞记梦》的散文。此文行笔流畅、词采优美,记梦若真若幻,一读便令人难以忘怀。该文的作者,乾隆志记为“宋人唐顺徵”;光绪志则省去“人”字,直接写为“宋唐顺徵”。给人的印象是宋代的唐顺徵所作。笔者少年时,初读光绪本《获鹿县志》,即对此持有疑虑。因为,如果此文是宋代人的作品,哪么连珠洞作为一方名胜,则自北宋就应广为人知了。但从县志所载其他诗文来看,有关连珠洞的文字以元遗山先生于元初所作《鹿泉新居》诗中的“灵岩龙泉曾一到”为最早。而有关灵岩寺的历史,县志也明白记载其创建于金代。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怀疑态度愈加加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此文在明代嘉靖年间所修《获鹿县志》中并无收录。也就是说,此文在嘉靖年间修志时,并没有出现或被人发现。然而,疑虑归疑虑,在没有有力证据的前提下,谁也无法推翻古人的说法。
http://s6/mw690/002SV5EZzy6JPCrtkfX75&690
乾隆年间修《获鹿县志》书影
可庆幸的是,数日前,笔者再度踏访灵岩寺旧址,在一偏僻角落,居然发现此文末段的原石残块(见附图)。从残石文字可知,原石的题刻时间是明代“崇祯□年菊月□日”。循此,笔者经多方查考,终于弄清此文作者唐顺徵的确切身份和履历。
http://s6/mw690/002SV5EZzy6JPEmMvad15&690
《连珠洞记梦》原石残块
按唐顺徵,字性之。河南睢州人。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举人,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进士。崇祯九年(1636年)任饶阳知县。上任的第三年,因为北方后金的军队不断入关滋扰,加之农民起义军的蜂拥而起。唐顺徵认识到城防的重要性,于是未雨绸缪,号召饶阳士绅百姓,量力认领修砌城墙任务,不到三个月便把一座土城变成了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八尺的砖城。同时建起了十八座敌楼、二十座炮楼、十六座城上兵器铺,还重修了三座城门,建起了三个门的瓮城。由于唐顺徵的提前准备,第二年,后金兵破长城进入河北,到处攻城抢掠,但却没敢进攻饶阳。又四年,后金兵再次入关烧杀抢掠,依然没敢进攻饶阳。又数年后,李自成的起义军进攻饶阳,以数万之众攻城七昼夜,都没能攻破,于是只好舍城而去。免遭涂炭的饶阳百姓为了感戴唐顺徵的功德,特地在城西门处建生祠供奉。《饶阳县志》的“名宦”中也必不可少地留下了他的传记。
http://s6/mw690/002SV5EZzy6JPCF6LWdb5&690
清乾隆年间所修《饶阳县志》书影
下面便是唐顺徵所写的《连珠洞记梦》一文:
奇矣哉!梦境之非幻也。余今乃得述而识之矣。忆余辛酉岁,童年未远,补入弟子庠。是夜,非寐非醒,到一城市。泉水分流,石桥耸翠,游人往来如织。薰酒狂歌,乐太平春。余于斯时也,留连徘徊,依依乎不能去。云乃,忽焉隘口在前,峻岭在望,前无援引,后乏骑随,攀之跻之,俄陟其巅。登高远望,御风徐行,但见飞渡者,流云也;嵬嶷者,峰峦也;崎岖者,径路也;丛攒者,松柏也;间有响振林木者,樵夫牧童也。余于斯时也,俗襟顿化,逸兴遄飞,真有目空四海、其胸恢恢者矣。然而层累未下,光景忽移。山陂之中,余身在焉。有一老衲,指引洞口。是洞也,首出山阳,尾通山阴,曲折数里,幽渺绝尘。鞠躬而进,每入一重,珠垂如乳,彩散如花。余于斯时也,意蕊齐放,心莲顿生,真有别具洞天、绝非人间者。无何,老衲叩余臂曰:“今日此聚,良非偶然。再聚其在筮仕之年乎?”语讫,兀然端坐,余亦憬然觉悟。真耶?幻耶?幻耶?真耶?晓以语人,皆言此荒唐不经之想。历岁一纪,博第甲戌,遍游长安胜境,而梦境宛然;受事饶邑,有倒马关之行,历落云山,而梦境宛然;至获鹿,偶游西山。山有连珠洞,洞有古佛,而梦境宛然。奇矣哉!梦境之非幻也。余今乃得述而识之,以为谈梦者著一左券。
http://s4/mw690/002SV5EZzy6JPCR6XXJ03&690
补说:按睢州在春秋时期为宋国,隋唐曾属宋州。唐顺徵既为睢州人,署为宋州人原是情理中的事。乾隆本《获鹿县志》径写为“宋人”,已是首讹。而光绪本《获鹿县志》又去“人”字,只留“宋”字,更是讹上加讹矣。一字之失,可不慎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