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9d951959t7cf59dc543e5&690 韩国瓒《重修获鹿县志序》书影1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获鹿县来了一位“慷慨有为,落落耻与俗吏伍”的县太爷,他就是山西大同广灵县人韩国瓒。
韩国瓒,字宗器,号壶源(广灵县有壶山,山下多泉,与经此的壶流河汇成一片,杨柳婆娑,景致殊佳,号“壶源春柳”,是广灵八景之一),是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他是广灵县南村人,祖父韩秉鉴,是一位豪爽而乐善好施的财主。据《广灵县志》记载,韩家“先人多积储,文劵(借劵)盈箱,已逾千纸,秉鉴焚于通衢,乡里义之”,可见韩秉鉴在广灵的口碑是相当不错的。韩国瓒的父亲叫韩昶,名声大概没有他的父亲响亮。但韩秉鉴和韩昶都因韩国瓒的中举而被皇帝敕赠为文林郎,并记载在《广灵县志》中。
韩国瓒中举后,直到雍正九年(1731年)才被任命为天津静海知县。在静海任上,他“清洁自持,判断如神”,“抑势恶,除匪类,拒请托,绝苞苴,清风亮节,鬼神闻之丧胆”(燕仁臣撰《韩公国瓒传》)。据说,有一年,静海遭遇大旱,韩知县率众祈雨不应,于是便“与城隍对械(注:以枷拘手足曰械)”,并对城隍说:“神(指城隍)司幽,我司明,甘霖不降,阴阳不和,神与我之咎也。雨不降,械不释”。不数日,静海县便大雨倾盆,干旱立解。由此可见,韩知县确是一位“鬼神闻之破胆”的硬荐儿。燕仁臣还记载说:“(静海)邑系水乡,子牙(河)尤为大患。公每值夏秋间,不惮劳瘁,无辞风雨,亲率民夫,昼夜巡防。以故,历年不闻被灾,孔迩之歌,远近播扬”,可见其政声相当不错。
另据《广灵县志》记载,韩国瓒还是位侠义之人。他在静海任县令时,“尝遇山东流民之女李氏于道,收养之,为择佳偶,资其婚嫁,时称义举”。
韩国瓒在获鹿任县令三年,较之在静海,其政声、政绩更为显著。《获鹿县志》称其“外和内直,法严心慈,刚健勤敏,诚笃廉明,吏畏民怀,弊绝风清”、“为政不拘绳墨,务以肃吏惠民为己任。兴行表善,举废修坠,为首图事。有当革除者,毅然举行。不畏强梁而顽梗敛迹,火烈难犯之余,而慈祥、恺恻之意寓焉”。他“下车之始,即体访民隐,优礼儒生。仰其风采者,共道为神君。及清案牍,惩奸胥,剔积弊,不数月间,百政俱举,四境肃然”
(燕仁臣撰《韩公国瓒传》)。
http://s3/mw690/9d951959t7cf59e91bfd2&690
韩国瓒《重修获鹿县志序》书影2
除了“为政”之卓卓,韩国瓒还主持重修了《获鹿县志》。
关于这次修志,在他所写《重修获鹿县志序》中有详尽的记述:“雍正癸丑之冬,余奉朝命,调任获鹿。下车之初,除清厘交代刑名、钱谷诸事宜外,首检县志,而县志缺如。询其故,曰:‘自明嘉靖年间曾一修县志而后,迄今且二百年并无纂修之举。旧版已毁,一二抄本十存二三焉。’余闻之,愀然不安。既而读邻邑《灵寿县志》,系出当湖稼书陆先生手,欣然慕之。无如诸务冗集。复再易岁,乾隆元年丙辰春,始克与诸绅士大夫议其事,绅士大夫咸首肯。至夏初,开馆于柏林道院……”。
关于倡修县志的事,燕仁臣在《韩公国瓒传》中也有记述,可以与韩序相印证:“邑自有明遭兵燹后,旧志残毁,迄今二百余年。公欲纂修之,缘初庶务纷杂,有志未逮。越岁余,政暇民和,开馆设廪,延请鸿儒暨诸生之有才行者,或综理其事,或分任其责,公亦时时参酌于其间……”。
当县志的纂修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作为主持修志的韩国瓒老母过世了。按封建社会的制度,无论多么大的官,只要父母过世,都必须停职守丧三年。也就是说,韩国瓒不得不辞去获鹿县令,回家守丧。而三年守丧期满,他也不可能再重任获鹿的县令了。修志的事怎么办?结局怎样?燕仁臣对此有详尽的记述:“居无何,适闻太夫人之变,公哀毁骨立,戴星奔丧。致兹盛举,竟尔中寝,议者将谓事终已矣。服既阕,候补保阳,公复取前稿而竟其事,邑人益深德之。”
作为一个离任三年且改往别处任职的县令,仍然坚持把“竟尔中寝”的修志之事亲自做完,并且自掏腰包将其付梓印行,这样的官德、人品,岂能不令俗吏汗颜而“邑人益深德之”。正如燕仁臣所说:“窃思俗吏之所为,不过刀笔筐箧。彼身任其地,尚不知志书关为政之大体,遑问去任之后乎?”
关于这段事迹,时任正定知府的陈浩在为《获鹿县志》写的序中也有一番表彰:“获鹿韩君与邑之人士纂邑志成,适以家讳去官,因捐资剞劂,以属替人,而问序于余……。余尝叹今之邑令,视官为传舍。凡其所为,皆不终日之计,一切漠然无所动其心。韩君素能举其职,今去官而惓惓于邑志,如此盖有以异乎俗吏之为之矣。”
http://s11/mw690/9d951959te19837cb64da&690 韩国瓒《重修获鹿县志序》书影3
由韩国瓒主持纂修的《获鹿县志》,虽然无法看到此后数百年的内容,但就编纂之精当、议论之得体、以及体例之合理而言,后代所修《获鹿县志》均无出其右者。翻检该志可以看出,志中很多文字均是韩国瓒亲自操刀。其中曹瑀、曹时聘、崔元裕、石光玺、李广文五人均由他亲为立传。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清代文字狱横行的背景下,这部《获鹿县志》居然能在“艺文志”中收入明末忠烈之士杨汝经所撰揭清军入关前暴行的《取义祠记》一文,为后人了解那段忠烈悲壮的历史保存了真实资料,其胆其识,令人钦敬。
除了修志,韩国瓒在获鹿还留下了其它“善政”,有文字记载的主要有如下几项:
⑴捐俸增修城墙。雍正十二年秋,淫雨连绵,获鹿城北城外石砌城墙塌坏五丈有余,城内东西两面塌坏八处,韩国瓒捐俸银进行了增修。
⑵创建刘猛将军庙。按《畿辅通志·祀典》的记载,刘猛将军是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指的是元朝末年的刘承忠,承忠以武卫官驻守江淮,时逢蝗灾肆虐,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后元亡,承忠自溺死,当地人祠之,称之曰刘猛将军。雍正二年,朝廷命各地皆建刘猛将军庙,但由于资金问题,河北只有保定的一二个府县建了起来,其它府县皆没有按要求建庙供奉。雍正十三年夏,获鹿“蝻子萌生”,韩国瓒除奉命率人扑杀外,还暗暗祝祷刘猛将军,希望借刘猛将军的神力尽灭蝗蝻,,还许愿蝗蝻灭后,即建庙以“永护农功”。因为这层原因,第二年,韩国瓒在获鹿县城西北择地建起了刘猛将军庙。他还亲自撰写了《刘猛将军庙碑》记述建庙的原委。
⑶重修韩信庙。韩信庙又称淮阴侯祠,位于获鹿土门村,是为了纪念汉将韩信背水一战的殊勋而建立的,是获鹿一大胜迹,也是获鹿八景之一。韩国瓒调任获鹿之初,即问俗采风,走访胜迹,看到韩信庙“蔓草荒烟,颓垣折栋,空山古庙,遗址仅存”,于是“慨然思有以整顿之”。第二年,韩国瓒便召集“士大夫”商议此事,于是从当年夏天开始兴工重修,到乾隆元年(1736年)夏天竣工。落成之日,韩国瓒应众人之请,撰写了《重修韩信庙碑记》。
⑷重修了文庙的两庑。这应是一个小工程,每庑七楹,于雍正十三年主持重修。虽然工程不大,但却体现出韩国瓒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同苏轼、白居易等贤达之士一样,韩国瓒不仅是一位勤敏爱民的好官,而且是一位喜欢登山访胜、吟诗吊古的性情中人。他在获鹿任职三年,为这方水土留诗29首,其用情之深,实见于字里行间。另外他还为重修的韩信庙撰有长联一副,虽不见载于方志,但却口耳相传,堪称佳构。获鹿自隋代立县至今,一千多年间,莅任此地的官长令尹不知凡几,但像热爱自己家乡一样热爱这方水土并留下实实在在文化财富的,却没有谁能超过韩国瓒。
http://s14/mw690/9d951959te1983c9913dd&690
韩国瓒《重修获鹿县志序》书影4
下面是韩国瓒在获鹿的题诗篇目:
灵岩隐洞
抱犊晴岚
海山石柏
横山翠屏
韩庙倾碑
赵陵烟树
龙池夜雨
鹿泉飞珠
白鹿泉
登封龙山次前尚书乔老先生韵(三首)
韩信寨
游老君洞次佥事许松萝老先生韵
游连珠洞次前任岳公韵
题灵岩寺次明邑人孙化龙老先生原韵
游龙泉寺
淮阴侯祠
题白鹿旧书院次蔚州尚书魏环溪老先生韵
题前明邑令吕公殉难次黄图安原韵
题崔烈妇(三首)
题杨氏双节次前令孙公韵
偕同寅游西园
立春日瑞雪
重游鹿泉
再见诸生
复会父老
仅从篇目便可看出,韩国瓒的创作既有为“获鹿八景”而配写的诗篇,又有唱和前人的“次韵”作品,还有对节妇、烈妇和忠臣烈士的赞颂表彰。其中最后三首诗(《重游鹿泉》、《再见诸生》、《复会父老》)是他离任数年后路过鹿泉时感怀之作,诗中充满了对鹿泉这方水土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万千。
据《广灵县志》记载:韩国瓒因丁忧离开获鹿后,服丧期满,先被授任固安知县,不数年,以才能出众,擢升霸州知州。有关其在固安、霸州任上及以后的事迹,因资料缺如,目前我们还无从知道。但《广灵县志》记载其第四子韩士奇性至孝,在韩国瓒死后,韩士奇建庐墓侧,为父守墓三年,服阕方归。由此可知韩国瓒墓一定在广灵老家无疑。
按《广灵县志》记载,韩国瓒生前著有《壶源诗草》和《水利论》。这两部著作我们现在都无从看到。可以肯定《壶源诗草》是其诗作的汇集,《水利论》大约是其在静海、固安、霸州任上从事河防治理的经验总结。虽然我们已难窥其实,但韩国瓒用心于治水防患的敬业精神,却是值得后人永远敬仰的。
http://s2/mw690/9d951959t7cf5a03e0b41&690
韩国瓒《重修获鹿县志序》书影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