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4-01-16 00:18:38)
标签:
教师教育 |
等级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
人数 |
12 |
11 |
8 |
4 |
8 |
比例 |
27.9% |
25.6% |
18.6% |
9.3% |
18.6% |
第一、试卷结构。全卷共分五大题,25小题,共100分。其中单选题10题,占30分;填空题8题,占25分;作图与简答题2题,共6分;实验与探究题2题,占26分。计算题2题,占13分。
第二、试题分类。
知识与技能:题目有:2、3、6、7、8、9、10、12、16、17、18、19。依据新课标对每章知识的具体要求和重点内容出题,题目的覆盖范围比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题目有:1、5、11、14、15。主要从实验探究和实验观察中,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具体掌握程度。着重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以及怎样自己设计对物理问题的探究。实验全面覆盖了后三章的几个主要实验,分别是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题目有:4、13、20、21、22、23、24。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对生活、生产和身边的一些现象的想法,看法等。让学生知道学以致用,了解物理知识的价值和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想法。
第三、试题特点。
(1)基础题仍占较大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的每一题考查的都是学生基础掌握情况,而计算题是通过实际应用考察学生计算能力。
(2)重视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些都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重视实验能力、实验方法的考查。 联系实际,以实际社会生活作为题目的背景,创设情境。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在选择题中出现错误有第1题,皮尺由于受热膨胀的原因,刻度值变稀疏,测量值变小学生理解但是考虑不周全。第8题中,乒乓球被踩瘪,因为乒乓球属于空心物体,虽然乒乓球所含的塑料的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但是踩瘪后的体积变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变小。学生受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两个物理量的影响,对概念造成干扰。第9题中需要注意的是铜块是实心的,当被压为铜片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所以密度不变。遵循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10题中学生没有审题,题干是1立方米的水和1立方米的冰,因此其体积是相同的,但是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大。(2)填空题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是第12题光速问题,光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由于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与km/s的转化没有提及,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丢分。3.0*108m/s=3.0*104km/s。还有光的入射角等夹角问题学生没有仔细审题。还有18题中单位换算问题,平时注重kg/m3和g/cm3的转化,在kg/m3盒kg/dm3转化没有进行过,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如果利用以前的知识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比较差,会出现这样的差距。
(3)作图与简答题中凸透镜成像利用凸透镜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凸透镜,折射光线通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部分学生利用不太恰当。
(4)实验与探究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学生对m-v图像理解不够深入,图中可以看出当液体的体积为零时质量为25g,即烧杯的质量为25g,在计算液体的密度时需要除去烧杯的质量,即密度=(45g-25g)/25cm3。(5)计算题本身比较简单,所以出错率不是很高,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分不清物理量的单位,另外极少数学生单位换算存在一定的问题。
最后,下一阶段努力方向。
(1)习惯上还需加强,首先老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做到及时提醒、巩固;其次还要想一些具体的方法落实加强,如对易错的知识以各种题型加以巩固应用,加强训练;如注重演算本与错题集的合理利用等。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拓展发展是有基础的,没有抓住基础直接拔高,那是拔苗助长,结果只能是海市蜃楼。双基上面,最基本的计算能力还需加强,不要在最基础的地方失分,这是可以通过努力与加强解决的。
(3)对于潜能生,不能放弃每一个同学,只要能达到他自己应有的水平并能有所提高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地关注他们,让他们也能体验到自己努力而有收获的喜悦。不能出现优者更新,差者更差的情况。
(4)老师在教的面上要再广些,教的方法上更活一些,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在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综合应用上更活一些。(5)充分关注边缘生,让每个学生都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