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深圳犯交通肇事罪怎么判刑?

(2014-08-06 23:52:26)
标签:

深圳律师

电话:13430591381

交通肇事罪

深圳刑事律师

深圳刑事辩护律师

贺律师刑事服务热线:13430591381    本律师系专业刑事辩护律师,专门办理重大、疑难刑事案件,已为众多犯罪嫌疑人提供无罪、罪轻刑事辩护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刑事办案经验。 在承办刑事律师业务过程中,本律师能恪守职业道德,热忱为当事人服务,对当事人高度负责,最大限度地利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办案技能,确保办案质量,维护委托方的合法权益,受到客户的充分肯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01110最高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6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033号)

 

  为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将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从事交通运输员或者非交通运输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死亡一或者重伤三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死亡三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严重超载驾驶的;

 

  ()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四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死亡二以上或者重伤五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死亡六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第五条 “因逃逸致死亡”,是指行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员、机动车辆所有、承包或者乘车指使肇事逃逸,致使被害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 行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单位主管员、机动车辆所有或者机动车辆承包指使、强令他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第八条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三十万元至六十万元、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项、第四条第()项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民法院备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