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起 老 龙
(2013-01-01 10:43:42)
标签:
杂谈 |
想 起 老 龙
合校十年了,老朋友龙泉明离开我们也有六个年头了。
他是合校后成立的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他为了振兴中文系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许多人都知道。武大能够在如今各高校激烈竞争的格局中一直保持住“百年名校”的荣誉,能够“代有才人出”,是与有不少老龙那样埋头苦干、拼命实干的骨干力量密切相关的。在纪念合校十年的时光里,我很自然想起了老龙。
我和老龙的友谊,是从研究生时期就开始了。他是武大八五级,我是华师八六级。八十年代,是学术氛围十分浓厚的年代。那时没有就业的压力,各校研究生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梦想着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甚至一鸣惊人。渐渐地,我和老龙就认识了。记得他见面后常常问的问题是:“最近在忙什么?”要不就是:“有什么新信息?”一谈起学问来,他就眉飞色舞,满面红光,那情形,至今如在眼前。
九十年代末的一天,他在担任了中文系负责人以后,邀请我加盟武大。我当时也接到了上海师范大学 杨剑龙教授赴沪任教的邀请。但最终是老龙和陈美兰教授、於可训教授等的盛情动员感动了我,使我决定来武大工作。尤其是老龙,除了为我中肯分析去上海还是来武大的各种利弊以外,还为我找有关部门跑房子,并且通过他的努力,免去了“入户费”,然后又帮我跑孩子上学。在一切已经办好以后,还请我们全家和另一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加盟武大的朋友一家吃饭……这一切令我深受感动!后来,我才知道,他以同样的努力从华师“挖”来了萧国政教授、李建中教授,从湖北大学“挖”来了王兆鹏教授、尚永亮教授,从重庆师范大学“挖”来了张荣翼教授……他不止一次说过:“都说‘同行相轻’,我就巴不得多来些同行高手!大家都比我强才好!”是的,他一心要把中文系“搞上去”!一时间,老龙呼风唤雨的佳话传遍了珞珈山,也令国内同行钦佩不已。他的努力终于使中文系焕发了新的活力、上了一个台阶。尽管如此,我也知道他并不是每次都如愿了。他曾经打算“挖”一个南京大学的骨干,在那位朋友来武大开会时用出租车拉着在珞珈山上“兜风”,想以山上的美景和小楼“诱惑”那位朋友,可最后还是因为力度不够而作罢。老龙在对我谈及此憾时长叹息的情形,至今仍在眼前。可以想象,为了“挖”人,他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努力!
有天晚上我散步,遇见他刚刚开完一个会。暮色中,他对我说:“我真羡慕你!我当了这个副院长以后,就没有散过步了!”我说:“你还是要悠着点呐!”他的回答是:“没办法呀!”我问:“你天天开会吗?”他说:“是呀!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的会!”我又问:“那——学问还有时间做吗?”他答复道:“那是肯定的!要不然,圈子里的朋友会看不起我!”是的,他常常是在“开夜车”中完成那些论文和专著的。这样岂有健康不透支的!有一次,他夫人就对我“告状”说:“他这个人,总是一回来就坐在那里打瞌睡。过一会就醒来,然后就是打电话、写东西……唉,也是没得法!”老龙,你怎么就不能悠着点儿?!
他终于倒下了。他那么拼命,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可他躺在病床上,还是那么不停地打电话、召集同事们开会、与新招的研究生见面,忙得不亦乐乎!甚至,是在医生已经告诉了他得的是癌症以后。老龙啊老龙,你……!
在他住院期间,我常常去看他。当他得知那年文学院一举拿下的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有两项是由他引进的朋友负责时,就欣慰地说:“这是中文系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当我安慰他(其实我自己也觉得那安慰是那么地苍白无力!)一切会好起来时,他还反过来安慰我,说:“我是吃过苦的。我能够抗得住!问题不像他们(指医生)说得那么严重!”而其实,那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了,他甚至已经无力坐起来聊天了。从前老是红光满面的脸色,后来已经苍白得令人揪心;原来一直笑眯眯的两眼也因为消瘦而显得那么异样地突出!就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想的还是不让朋友为他痛苦!老龙啊老龙……!
他,是带着未酬的壮志离开我们的。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自强、弘毅”的校训:在当今之世,一个知识分子能够自强不息已经不易,而能够为了集体的事业去满腔热情地奋斗,更难能可贵。几年来,每当朋友们念叨起他时,我就感到了老龙的人格魅力。是的,老龙,你肯定没有走远。你一直就活在大家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