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臣品读沈文云、梅真诗歌
(2016-03-03 21:19:37)| 分类: 惠永臣品诗 |
惠永臣品读沈文云、梅真诗歌
杏
作者:沈文云
杏树结果了
嫩芽似的青果
风吹来
很担心
杏熟了
金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风吹来
树
很担心
从春到夏
不论果实青或黄
风吹来
杏树都禁不住
随风摇曳——
她能做的
只有站稳和担心
贬
“一张够吗?
两张多吧!”
从儿子勇敢地讨要
匆匆买冰棍起
我就对他用这句话
从壹角贰角开始
壹圆贰圆
……
数词依然
量词在变
一张两张的面值
随着儿子长大
今后几年
我兜里保值的人民币
在上大学的儿子手中
继续贬值
还有
渐渐贬值的自己
惠永臣品读
沈文云我见过几面,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含蓄、内敛和温暖。人常说文如其人,我觉得这句话应证到沈文云身上是有道理的。虽然我接触过她几次,但说实在话,我从没有读过她的诗歌。从小鲁提供的这两首来看,我觉得还是能看出沈文云诗歌的特点来。
她的诗歌第一印象是含蓄。她的这种含蓄不是故弄玄虚的那种,是一种简练之下隐藏着的含蓄。第一首第一节,平实的叙述下,突然冒出了一句“树很担心”,树担心什么呢?诗人没有说,接着第二节应有同一种句式和叙述方式,得出的结论仍旧是“树很担心”那么到底是树担心什么,诗人没有告诉我们,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首诗很简单,但诗人正因为有了含蓄的表述,使这首诗有了活力。我想,能不能把这棵杏树比作母亲,当孩子(青果)刚刚出生时,一阵风,她担心,也许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但正因为这种多余的担心,反映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即便是孩子长大了(杏熟了),她仍旧担心,这和母亲的形象多么相似。
她的第二个特点是内敛。她惜墨如金,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通过所述的“物”来传达,第一首诗的最后一节,显得尤为突出。“她能做的/只有站稳和担心”,这种表述或许印证了诗人当时的情感。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母亲,所能做的就是自己站稳,然后担心孩子,这是示范也是关心和爱的展现。这个特点在第二首中更是明显。
她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温暖。数词不变,量词在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变化,由给孩子的零花钱这个细节衍化出一首看似无奈却又温暖的诗意。说她无奈,是因为我兜里保值的人民币,在儿子手中贬值,像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也在贬值一样,这看似无奈,实则是一种幸福。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作为父母总感觉有一种失落感,贬值感,其实,在儿女心中,仅仅是远离了父亲,但父母不会在他们心中贬值的,这中看似无奈中却有一种天伦之乐的幸福和温暖。诗人通过她善于驾驭的语言,轻描淡写地把这种过程和温暖(无奈)随性地展示出来,组件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当然,作为一个写诗多年的诗人,她的是在“份量”上还有所欠缺,在思想的内涵上还需继续努力去挖掘。
秋日絮语
作者:梅真
风起的时候
却纷纷扬扬起诗句
山山层林尽染
随肆虐的风
翻来涌去
惠永臣品读
梅真我知道她的名字很早。具体是怎么知道的,我想不起来了,也许我曾经看过她的诗歌,但给我的印象只是她的名字。但我读了她的这首诗,感觉她还是有一定功力的。对于语言的使用、结构的把握都很有功底的。她的这首诗很容易理解。她通过写树,来对秋天的赞美。诗句很有激情,特别是第二节,脱离了叙述主体“树”,融入“人”,使读者马上意识到诗人表面在写“树”,实则在写“人”,这种把人与树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过渡自然,不留痕迹。很难得。
下面,我简单地谈谈诗歌的选材。我觉得上面两位是人在选材方面有一定的优点。当然我说的“选材”,是我自己冒出来的概念,不一定准确,但它能帮助我说明一个问题,那它就是在我的感觉里是正确的。我也懒得去考察诗歌评论家把这种我定义的“选材”取名为什么,我不愿深究。
诗人与普通人不同的一点,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诗人看到的和普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那你就不是诗人。诗人必须有独到的眼光,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思考别人思考不到的东西,这样进行选材,写出的诗歌才有新意。
诗歌如何写出新意?这是个极为宽泛的话题。我借用郭晓琦在甘肃诗会上的发言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如写“春天”这个话题,如果诗人在诗中这样写:春天来了,大地开始复苏,小草冒出了芽尖,鲜花也开了,非常好看,天气越来越暖和,人们脱掉了厚厚的棉衣,开始忙碌着播种了……如果诗人这样写诗歌,和孩子写作文,和一些拙劣的散文家一样,谁都这么写。你能写出心意吗?谁还会读呢?如何写出新意,就涉及到选材的问题。
如何选材。我认为首先要多观察。宁夏著名诗人杨森君在《西部忧伤》这首诗里,写他在平川的见闻,当他写到一群蚂蚁往枯木身上的一个洞子里钻时,他是这样写的:
旱死的老树
还想活
包括它的枝桠
一群饥饿的蚂蚁
窜上蹿下
它们咬开了老树的皮
钻进去一只,少掉一只
正因为是他细心地观察,才发现了别人忽略的现象:“钻进去一只,少掉一只”,这就是一个好诗人的高明之处。
其次,要善于思考。思考是诗人写诗的关键,看到一件事物,你要思考到别人思考不到的东西,这样你写出来就有新意,否则,不加思考,写出的就是草绿了,花开了这样没有一点分量的诗句来。
把她比作一株青草,她高兴
把她比作一只蝴蝶,她高兴
把她比作一朵花,她也高兴
这也是杨森君的诗句。他写自己的妻子,如何写好自己的妻子,诗人用了这么三句,一下子就把诗人的妻子那种调皮、可爱、善良的性格特点写出来了,远比你用多么高深的居来来劲的多。这就是诗人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付诸于思考来达到的效果。
第三,我认为是要多阅读。阅读时灵感不竭的源泉,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使你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驾驭题材,才能获得新意。好多著名诗人在谈自己写作经验时,都是自己的灵感和新意来自于阅读,只有通过阅读,辅助于思考,才能获得属于你自己的新意,也就是在选材上才不落俗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