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1年高考幼师对口升学考试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2011-12-31 23:22:40)
标签:
幼师语文对口升学杂谈 |
分类: 对口升学考试 |
河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皈附(guī)
B.游说(shuō)
C.咀嚼(jiáo)
D.忐忑(tǎn
t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烦燥
B.杳然
C.谦逊
D.峥嵘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
(2)小屋的出现
(3)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
(4)树的动,
A.玲珑
B.朦胧
C.朦胧
D.玲珑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B.“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C.又是萧瑟秋风,又是满地黄叶。这条静悄悄的林阴路,依然使人想起幽谧的梦境……
D.围墙安然无恙,稳度夏秋。小草在墙角下长起来,藤萝又开始爬上墙去。
5.下列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6.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
B.柳永是婉约词派的创新者,代表作有《雨霖铃》、《虞美人》等。
C.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这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辛弃疾《书愤》中的名句。
8.《拿来主义》的作者是
A.茅盾
9.下列作家、作品、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
B.雨果——《罗密欧与朱丽叶》——帕里斯
C.曹禺——《雷雨》——常四爷
D.老舍——《茶馆》——鲁大海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翠翠》节选自铁凝的中篇小说《边城》。
B.《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施耐庵的小说《三国演义》。
D.卡席莫多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
11.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对故都之秋的怀念时,重点描写了作者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A.作者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所以想做一个北平人,深入地体验、品尝。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里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2.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B.《长亭送别》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冷的氛围,与主人公的
离愁别恨相互融合,充满诗情画意。
C.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这种超现实的情节
寄寓了作者的爱憎,反映了人民的情绪和理想。
D.《茶馆》将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几个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矛盾冲突,集中在一家普通的茶馆加以表现,剧情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登高所见的春日江景。
B.本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景色。
C.本诗抒发了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D.本诗被后人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4.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沁园春
B.《大堰河——我的保姆》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C.《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虽“谪居卧病”却旷达、潇洒的情怀。
D.《秦风·无衣》表现了士兵们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1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其实当时小乔出嫁已十年。作者写她“初嫁”的原因是
A.意在突出周瑜英气勃勃、春风得意、少年将军的形象。
B.成家立业是古代人的两大追求,说明周瑜都做到了。
C.曹操南下平关,用意之一在于掠劫二乔,这句点出了这一点。
D.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体现周瑜英武而不失多情。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可怜体无比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7.下列关于幼儿文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儿歌和幼儿诗一样注重营造优美的意境。
B.拟人形象是童话中最常见的艺术形象。
C.幼儿散文贴近幼儿生活,描写真切,不需要想象,不讲究意境。
D.“阅读”是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
18.好的图画故事书中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应该是
A.文字说明图画
C.图画与文字互补
19.《丑小鸭》的作者是
A.冰心
C.格林
20.“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都来了。”属于儿歌中的
A.字头歌
C.绕口令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6分)
21.幼儿文学
22.游戏歌
23.幼儿故事
三、阅读和理解(每小题2分,共24分)
阅读小说《项链》片段,回答24~26题。
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下列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胡乱
C.漂亮
25.对(a)处“成功”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上流舞会中成为中心人物,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B.业有所成,梦想成真。
C.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D.部长也注意她了。
26.(b)处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路瓦栽夫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散文《枯叶蝴蝶》,回答27~29题。
枯叶蝴蝶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的伪装,是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27.依次填入第4段横线处的下列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因为 但是 不是 而是
C.为了 但是 不仅 更
28.枯叶蝶快要绝灭的起始原因是
A.人们的捕捉
C.价格越来越高
29.归纳本文的主题。
阅读幼儿生活故事《听鱼说话》,回答30~32题。
听鱼说话
琼儿的外公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爱钓鱼。
琼儿看外公把蚯蚓挂上钓钩,就说:“蚯蚓不疼吗?”
“我来问问它。”外公把蚯蚓拿到面前,对它说,“你挂在钩上,受得了吗?”
接着,外公把蚯蚓搁到耳朵边听了听,然后对外孙女说:“它说,没事儿,它说它最喜欢钓鱼了。”
琼儿不相信外公说的,非要自己亲耳听一听。她把蚯蚓放到耳朵边听了听,说:“蚯蚓什么也没有说呀。”
“它跟你还不熟呢。蚯蚓的心思我知道,它是急着要下水去钓鱼了。”外公说着就把钓钩往前一抛,蚯蚓立刻沉到水里去了。不一会儿,外公钓上来一条鱼。接着,外公把钓钩递给外孙女,让她也碰碰运气。
琼儿学着外公的样子,把钓钩抛进了水里。没多久,她也钓到了一条鱼。是一条小鱼。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
“小鱼好像在说什么。”琼儿说。
“是的,鱼儿真的像是在说话哩。”外公说着,拿到耳边听了听,说:“小鱼说,‘拿我做汤,一样很鲜的’。”
“我要自己来听。”琼儿说。
“你能听懂鱼话吗?”外公问。
“试试看吧。”琼儿说着,把鱼搁到耳边听了一下,说,“小鱼说‘我还小呢,放我回水里去吧’。”
外公又惊又喜,说:“你说的是真话吗?”
“一点不假。”琼儿说。
“那好,你就把它放回去吧。”外公说。
琼儿把小鱼轻轻放回了水里,看着它尾巴一摇一摇地游远了。
外公又把钓钩抛进了水里,又钓起鱼来。他边钓边说:“我还从来没见过,学听鱼话竟有像你学得这么快的。一学就会了。”
“下一回,我要学听蚯蚓说话,准也能一听就会。”琼儿说。
30.概括并简析本文的题材特点。
31.概括并简析本文的情趣。
32.归纳本文的主题。
阅读文言文《鸿门宴》片段,回答33~35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3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写出该句所含的成语。
(1)翻译:
(2)成语:
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C.范增数目项王
35.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汉书·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部分,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传神。
B.鸿门宴中座次的安排表现了项羽对刘邦这个有功之人的表扬和赞许。
C.《鸿门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项羽,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D.《鸿门宴》选自《史记》,这部书被郭沫若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作文(30分)
3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东家长,西家短”,“家人”,“家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给人的感觉是多么温暖,可有时家给人的感觉却又是那么复杂。身为家庭成员的你,对家一定有一番特殊的感受吧,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
请以“家”为话题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