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
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
“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
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一对儿”“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另“一对儿”“光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这两对儿穿着截然不同,所处环境天差地远,而由此可见的精神世界更是泾渭分明一对儿西装革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一对儿短发军装,洞中石旁,为民族兴亡而在学习、探讨。
其中“两对儿”分别所处的环境“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则是画面“背景”中景物与景物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对比,读者也明显感受到,这另一对儿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而由这样“精神世界极其充满的人作为主宰”的风景才更值得怀念。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从中国的《红楼梦》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古今中外几乎无一例外。而这种意义上的对比,经常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如心理、行动、细节的描写,已远远超出了一般修辞方法的意义和范围。因此,这一点也就不能展开了。
二、衬托衬托与对比不同。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谈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风景谈》第二幅画面“高原归耕”就是一个例证。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层层梯田将黄土高原上的秃顶之山“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这是用来衬托“高原归耕”之人的一种衬笔,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这更妙的“三五月明之夜”,“银月、蓝天、黑山、谷物、牛角、掮犁的人形、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如果再细细推究一下,衬托中所要突出的“高原归耕”,其中蓝天、银月、谷物,是背景;牛角、掮犁的人形,是中心物象。蓝天、银月、谷物作为背景,衬托了中心物象“牛角、掮犁的人形”;反之,牛角、掮犁的人形也只有与“蓝天、银月、谷物”这样的背景相映衬,画面才会显得更完美。这就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花要用绿叶扶持”,“绿叶”衬托了“红花”;“红花”也只有在“绿叶”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反衬与对比的比较。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再举《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中的那“两对儿”,尽管要突出强调的是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促膝而坐”在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但作为对照的“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那“一对儿”,仍是画面中心同一层面“物象”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是“对比”。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以背景、环境来突出中心物象。
仍以《风景谈》“石洞雨景”述之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这是“摊开札记簿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活动的环境。从构图角度讲,这是画面人物的背景。背景的“沉闷、寂寞、原始”,与图中人物的精神、活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但这是背景与图中物象的对照,环境与人物的对照,而不是同一“层面”内物象间的对比。这是衬托,是具有对比性质的“反衬”。
《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是一典型的“反衬”例证。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而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荒凉、死寂的沙漠,这是驼队活动的环境,也是图中物象“驼铃”出现的背景,而也正是背景沙漠的“荒凉、死寂”,才更见猩红大旗下昂然高步,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的驼队的“庄严、妩媚”。这也是背景与中心物象之间的“反衬”,背景反衬了中心,突出了中心,从而也使读者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三、铺垫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
1. 铺放衬垫。
2. 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 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 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 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
1. 元 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 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 骆宾基《父女俩》:“ 香姐儿
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
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作铺垫是为下文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
而伏笔不同。它是可以控制文章的结局的,没有了它,想达到的效果和结局将会差之甚远,甚至大相径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埋伏笔比作铺垫更重要一些。
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结构上的作用。
铺垫常用于结尾和中间,为下文作铺垫.
伏笔常用于中间,为下文埋下伏笔.一般可以互换.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一般说前后有联系,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埋下伏笔是说一件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的事件,而一件简单的事,可以简单诉说文章中心。如果你还比较小,可以把二者想成一样的。
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层层推进,一层层深入,演进变化,层次分明,前因后果,顺理成章.
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