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注意、期待、知觉、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并使之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 价值 欣赏 共鸣 理解
苏轼既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也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吊念亡妻的婉约词,亦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之词。他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书法与黄庭坚、米沛、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欣赏文学作品总能带给人以奇妙的感觉。而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又存在着理解的局限与自由的想像。怎么样欣赏文学作品?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可能需要个人的一种非概念化理解方式。
读者在文学作品欣赏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1、 审美主导,实现价值
文学作品欣赏是审美活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歌德的《浮士德》、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读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因为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精神观念、爱情人生而沉浸于故事情节中而陶醉,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享受。
当然,文学作品欣赏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它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主、包括实现认识价值、道德伦理教育价值、爱情价值、人生价值、政治价值等等在内的综合活动。
例如,在认识价值方面,恩格斯就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还称赞读《人间喜剧》比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例如《飘》中的斯佳丽、瑞德、艾希礼、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依旧坚守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
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核心而融汇了其他价值的有机活动,其中融汇的认识价值、爱情价值、人生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等等同审美价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而且,其他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
所以,“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
二、 整体统筹,局部重点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单元。文学作品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 ,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整体对局部起支配、统率、决定作用,协调各局部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但是局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如我们有时欣赏一部爱情文学作品,沿着情节的发展,会以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却让情节跌宕转而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觉得不理解,但欣赏完整部作品,再回头来看,却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再合理不过了。
这就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关注某一个情节的跌宕起伏也要纵观整个作品的发展线索。如《三国演义》中赤壁大败的曹操之所以能够逃跑,是因为关羽为报当年曹操对他的恩惠所以放走了曹操还了人情(杀颜良报收留之恩,放曹操报五关之德)。
再比如“绿”、“过”、“到”、“入”、“满”这些字,从语义的角度来比较,我们很难说哪一个字更好一些。但在作者感情的参与之下,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毫无感情的文字就传达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言称王曾多易诗稿,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孤立地来看,下面的这段语言是非常罗唆的: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当鲁迅把它放在《社戏》中,用来表现“我”盼望小叫天出场的急切心情的时候,它却是传“情”妙笔。
在文学作品中,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孤立地来看可能是丑陋的、恶俗的、不健康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们有时却是作品的必需。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合,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 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方法。
三、 联想想象,虚实相间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联想和想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联想是一种记忆的形式,不仅使读者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而且由内容想到与之相关的东西,想象则使读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比如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出场一节: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读了这段描写,一个风流英俊、多情华美的贵公子形象跃然于我们的眼前。虽然小说的词语仅仅是一个个黑色的印刷字符,作家并没有真正用色彩和线条直观地描绘出这个人物形象,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复现出一个活脱脱的宝玉来。
虚与实是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 法,真正的文学作品绝对不是人对实际生活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简单记录或直接外化,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引发联想和想象,以有形表达无形,充分 发挥"虚"的作用,就有可能使艺术作品除了用某种具体物质手段已经表现出来的部分外,同时还能引导和唤起人们对另一些没有表现出来、或是用任何物质手段无 法表现出来的部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造成作品既真实而又引发人想象的强烈艺术效果。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四、欣赏的共鸣
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文学作品欣赏一样需要感情的深入,进入角色,与作品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文学欣赏者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而应当把自己化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爱人物之所爱,怒人物之所怒,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否则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读者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如当代优秀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它所表现的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人们把赞美和同情一致给予了作者赞颂、肯定的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雷军长,而对作者谴责的赵蒙生母亲的利己主义、以权谋私产生愤怒和痛斥。很显然,作者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感应。
共鸣的产生离不开读者个人原因,更离不开其艺术原因和社会原因。个人原因是产生共鸣的基本条件,艺术原因是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社会原因是产生共鸣的决定性因素。
文学作品欣赏常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的思想来源于孟子,他认为对作者生平、思想及有关情况的了解和作者所处时代的认识是理解其文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每一部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都是作者对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生感受进行审美创作的结果,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从创作意图的方面帮助读者深化对文本意蕴的理解。如鲁迅的小说多取材于不幸的下层平民百姓,通过刻画他们的性格和命运,画出国民的灵魂。他这种特点与鲁迅的身世、人生道路、世界观等有联系。但有些作品(主观感受型小说、象征类诗)就不适合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文学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结构的审美创作客体,一部文本之所以不朽,不是因为它把同一种意义强加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它向一个人暗示了不同的意义。
五、 深入阅读,理解意义
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可以分为感受、体验、想象等若干阶段。感受是指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效果,是读者把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进行把握的心理活动。作家创作,是把自己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熔铸于语言符号加以物化,生产文本。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是把语言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文学欣赏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感受、体验,丰富的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象不仅可以依据文本所给定的语言符号,进行阅读和欣赏,而且可以通过改造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使作家创造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获得再度创造。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欣赏者面对文字叙述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
欣赏者对于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欣赏者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总体现出一定的意愿倾向,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是宽容的、开放的,就愈能充分地发掘出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过于狭隘,就可能因主观定势而难于发现、甚至诋毁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和深远意义。人们所受的社会影响、文化教育以及人格结构不尽相同,心理结构也就存在差异。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评价。如果欣赏者与某一类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恰好相同或相似,那么,他对这一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更容易引起共鸣,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容易得到深刻的发掘。时代的审美倾向对欣赏者的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往往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所以有的优秀作品问世之初没能得到世人的青睐,而后代的欣赏者则能发掘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很高的评价。因此,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虽是作者创造的,但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创造。仅要用眼,而且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会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
文学作品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当读者通过审美思维,借助语言媒介,进入作品呈现的审美意象世界,通过具体的感受、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激动,与作品的意蕴相契合时,这样的阅读就是文学欣赏。换句话说,文学作品欣赏就是人们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刘业超:《现代文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5月,第一版
2、刘叔成:《新编文艺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3、湖南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写作文选》,1985年1月,第三期
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自修》杂志,2004年,第四期
5、杨丹丹:《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南风》 2015
6、罗向丽:《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的初探》 《读与写》 2012
7、崔晨香:《寻找作品情感的共鸣点——关于《无家别》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下旬》 2015
8、吴伟进:《情感共鸣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6
9、乐耘:《虚与实是文学创作的两翼》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胡占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考试:高考英语版, 1998, (Z2):86-87.
11、侯为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浅谈联想与想象力在文学鉴赏教学中的重要 性》 语文月刊, 2012, (01):20-22.
12钱中文:《论文艺作品中感情和思想的关系》《文学评论》 - 1981
13、陈立华:《历史与时代的选择,审美与文化的共鸣》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7》
14、孙严妍: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09
15、张文刚:《文艺鉴赏本质论-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述评之一》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