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员》杂志2017年第一期上两篇关于汉字读音的文章,使我颇感兴趣。孔昭琪先生的文章《京剧中常见的错误读音》虽然文字不长,内容却很广泛而丰富,不仅对京剧票友的教育作用很大,对专业人员也很有帮助,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是,一般京剧爱好者对汉语的音韵知识少有研究,建议京剧爱好者对汉字的特性应该有所认识和了解。
众所周知,一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是由一个声母与韵母拼成的字。由于音调不同,其字义便可以完全不同。现代汉语声调分平、上(读赏而不读尚)、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了,所以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四声声调表如下:
妈maˉ
麻ma ˊ
马maˇ
骂maˋ
呼huˉ
胡huˊ
虎hu
ˇ
户huˋ
又如:珠子
竹子
主子
柱子
大约在1500年前,梁代沈约著《四声谱》之后,才有了韵书。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又如: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但是,要辨别四声并不容易,因为语言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现象,受风土习惯、生理构造以及心理性格诸因素所支配而逐步演变。虽然音调有长短、高低、强弱的区别,还有调质的不同,但要区别平上去入究竟是长短,是高低,还是轻重,在实际应用上,却是一件极难的事。这种困难主要是我国各地区发音的差异,同样一个字,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读法可能差别很大。南方人有四声平上去入,北方人则无入声,而是阴平、阳平、上、去。
声音的长短不太容易区别,声音的高低也很难定量。所以不得不依靠轻重、强弱作为判断标准。从古人的总结来看,似乎都是平去较轻,上入较重。根据这一原则,三个仄声都比平声较重,但也有人认为“平声强于仄声”。总之,四声有长短、高低、及轻重的不同。古代声母为清音者,分化成阴平,即出声不送气的字,即以b
d g j
l m n
z zh 九个声母以及e
ang u w i 拼出来的字大多皆为阴声;凡出声用力送气的浊音字,即以
h k
p q t x
c ch 八个声母 拼出来的字大多皆为阳声;凡出声介于清、浊音之间的字,即以r
s f v
sh 五 个声母拼出来的字为次浊音,大多也归属阳声。
孔昭琪先生的文章中提到有将“杵臼”二字读去声和阴平的,还应该知道“杵”可读成“阳去”,“臼”可读成“上或阴去”。“钏”字读成“阴平”并不算错。“冲”字也可读成“阳平”等等。以上见解是否妥当,清孔先生指正。
在下认为,当前京剧的唱唸中更重要的还不是音韵问题,而是错读和误读的现象仍不鲜见。例如:邈”字虽然按唐韵(公元751年)、集韵(公元1039年)等古音可读“莫角切,貌,mao”,但是在普通话中,此字只能读“苗,miao”。然而在《姚期》中,为什么京剧演员仍把“邈”唱唸成“貌”?又如:“庐”字按唐韵有“力居切、律,lui”,集韵等有
“凌如切、鲁,lu”两种读音,当前有些名家仍喜欢唱古音。如在京剧《锁麟囊》的西皮原板中有一句:“虽然是古青庐以扑为俭”,其中的“庐”字应该读“lu
、鲁”,而不应唱成“lui
、律”。在《文姬归汉》的西皮慢板中也有此字,“-----,反叫我对穹庐无限依依”。程砚秋先生把此字似乎是唱成“鲁”,另外几个名家则唱成了“律”。这种发音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是不太习惯的,照此发展下去,”庐山”可能变成“驴山”,“三顾茅庐”,可能变成“三雇毛驴”。
值得注意的是在言前辙中的很多字并非多音字,如果按地方音上口,本来是开口呼的字可读作合口呼,把韵母“an”
改为“uan”
仍属言前辙。例如:盼盘等可读作“puan”。瓣办扮般搬瘢半等可读作“buan”。蛮瞒慢满等可读作“muan”。又例如“站”字, 当前不少名家仍一律唱念成开口呼,不用合口呼。按唐韵、集韵等古音“泪流满面”(见多个名家唱的“四郎探母”),“幼读兵书,深通战策”(见司马懿、乐毅的唸白)等。但是,当前仍然有些名家按上口的原则故意将“战”唱唸成“赚zhuan”,如在“壮别”中的周瑜。
类似的例子如:“花瓣用朱砂”,“谁能移动它半分毫”(见“锁麟囊”),把“瓣、半“字均读作“buan”。也有演员将“灭满门”读成“muan”(见于打严嵩等)。近期在“大登殿”(见:朱强、常秋月、吕洋主演)的剧词中:“代战女打扮”,“他国我国不一般”,“凤凰女伴君前”,“相府去把岳母搬”,“不斩我父”“穿的是牛毛毡”等字的韵母都是“an”
而不用 “uan”,没有故弄玄虚,听起来也很悦耳。坚持要唱唸地方音,这是青少年和现代观众很不习惯的发音。
“拼”字与拚相同皆唸“pin”,如拼命,(见多个名家在“李陵碑”中都唱:把我这老命与尔拼)。但在唐韵、集韵等古籍中,“拚”字却有多个读音如:“皮变切,方问切,孚袁切”,即与“卞、潘、翻”等同音。当前某些演员故意将“拼命”唱唸成拚命“潘,pan”是不必要的。“觉”字按唐韵、集韵为“吉列切,音“孓、jue”(如:觉悟);居孝切,音”教
、jiao”(如睡觉)。在成语“神不知鬼不觉”中,把“觉”唸成“jiao”(见于《失子惊疯》)是不应该的。
本期另一篇是王玉柱先生的《为什么把陆(甲)唱唸成“古”?》多音字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古代不可能有录音遗留,后人只能推断而已。陆贾是《追韩信》唱词中的一个人物。“贾”与“宓”等都是多音字,在《百家姓》中已有明确的规定,作为姓氏,前者读“甲”,后者读“福”,作为普通字,前者读“古”,后者读“密”。“贾(音古)”字是“商人”“坐商”之意,王玉柱先生认为这是“卑称”,陆贾不可能用这个字作自己的名字。但应该看到在《辞海》等辞书及《周礼》中注明:“贾(音古)人”是古代官称,“贾(音古)正”是春秋时鲁国设置掌管城市商业的官员,这不能算“卑称”。那么,试问用陆“贾(音甲)”是何意?这能是尊称吗?所以说还是不要改为好。
真正须要改的倒是另外的人物,一般人起名都是要求尊贵的。在《蒋干盗书》中有个人物叫蔡瑁,按唐韵、集韵等古音皆“莫报切”,读音“冒,mao”,指皇帝所执的一种玉,长约四寸。
如果按古音也可读“莫佩切,音“mei,妹”,意为“玳瑁”,乃指类似乌龟的甲壳动物。这个蔡瑁作为人名,多求吉利,该如何读音是不难辨别的,例如杨
玉环的前夫寿王瑁。
在《洛神赋》及《洛神》中的重要人物甄宓的名字也是个有争议的字。“宓”在普通话中应读“密”其意与“密”相同,并指明《三国志》中有名人秦宓,乃安静、宁和之意(宓与密通用)。在词典中,也有说明:作为姓氏“宓”与“伏”相同。相传伏(宓,音福)羲氏女宓妃死于洛水,尊为洛神,其名初见于“屈原”之《离骚》。(见《辞海》及《古今汉语词典
》417页、975页)。人名甄宓显然应该读“密、mi”。然而在京剧“洛神”及“洛神赋”中,多处错误地将“宓”字读成“福、fu”。例如:“洛神”中的曹植)及“洛神赋”中的曹丕等多名演员反复唱唸:“----此美女名甄宓(读音福),乃中山郡无极县人氏,--袁熙之妻”。
以上讨论不一定正确,望专家多加指教。总之,要办好一个学术性刊物应注重知识性、理论性及科学性。希望本刊越办越好。
(上海
李梦东
本文发表于《京剧票界》
2017年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