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缘清阁:浅论北宋金元钧窑瓷器的不同特征(李春风,微信号:lqing5999)
标签:
收藏宋金元钧瓷特征历史 |
浅论北宋金元钧窑瓷器的不同特征
李春风(雅号古缘清阁,微信号:lqing5999)
钧窑为北宋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窑址在现在的河南省禹县。钧窑烧造瓷器的时间为:创烧於唐代,鼎盛於北宋,发展於金、元,前后历经三朝,长达700多年的时间。
钧窑是一种乳浊釉瓷,属北方的青釉瓷器,它与其他青瓷最大的不同是:原始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青釉瓷。而钧窑是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天蓝,窑变红、紫釉瓷。因此,钧窑烧出了两大类钧瓷:一种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如:玫瑰红、海棠红、丁香紫、葡萄紫、茄皮紫等色。另一种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如:天蓝、天青、月白和蓝地红斑等色。
铜红釉瓷的烧成,为我国的制瓷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为后来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霁红,宝石红;清代的朗窑红,豇豆红的烧造成功,起到了开山鼻祖的作用。
北宋钧窑,器形多为仿古铜器形如:尊、盆、托、洗、高足盘、玄纹瓶、凤首龙柄壶等。
既然宋、金、元都烧造钧瓷,那么除了三朝钧瓷共有特征乳浊釉、棕眼、稀疏气泡之外,它们的不同点在哪里?只有搞清了它们的区别,才能在收藏实践中加以断代,有重点的收藏精品。为此,在学习阅读大量前人、名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谈一下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一、北宋钧窑(包括官钧和民钧)瓷器的特征:
北宋(公元960─1127年)历时167年。钧窑瓷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禹县为中心的十几家窑口。除八卦洞窑为宫廷御窑瓷场外,其余皆为民窑瓷场。烧制出两种钧瓷。一种是天蓝、天青、月白、蓝色红斑为主色调钧瓷,主要是民窑。一种是紫、红为主色调钧瓷,为皇家垄断,民间不掌握配方,北宋王朝灭亡后,官钧配方失传。无论何种颜色,钧瓷都有以下北宋钧瓷的独特特征。
1.河南土:北宋因其国都在河南汴京(开封),近水楼台先得月,北宋五大名窑中就有三大名窑在河南(汝、官、钧窑)。这三大名窑都是就近取土,所烧瓷胎用土皆为“河南土”。钧窑主要取土范围在钧州地界,因此又叫“钧州土”。北宋传世钧瓷,无论官、民窑瓷,皆为“河南土”或“钧州土”无一例外。其烧出的钧瓷胎质好的胎体细密,坚硬如钢,叩之铁声,体不变形,胎色浅灰,如汝窑之香灰胎。胎质差的,胎体粗松,颜色土黄。
2.
宋官钧窑变出晕满全身的红、紫或蓝地红斑。北宋钧窑工匠掌握了窑变规律,制出窑变配方,烧出钧釉乳浊釉中红、蓝两色交融的玫瑰红、海棠红、葡萄紫、茄皮紫……蓝地红斑、蓝地紫斑等等,万紫千红,成为近千年钧瓷史上的一代绝品。由于钧瓷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胎体,上釉后釉层因乾燥或再烧初期产生裂缝(此论仍在探讨),在烧制的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是鉴定北宋钧窑姿器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否定条件,宋官钧没有“蚯蚓走泥纹”或者“蚯蚓走泥纹”不明显的,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北宋民窑钧瓷很少出现“蚯蚓走泥纹”。
3.宋钧施釉到足。无釉之处,呈现三种情况,一是涂有一层芝麻酱色的护胎釉,又叫老油纸色(作雨伞用纸)金酱釉。该金酱釉上聚集着一块块不均匀的“蟹壳青”色青绿釉块,被称作“龟裙”釉,是宋钧御用器的特征;二是施酱褐色护胎釉,呈现羊肝色,没有“蟹甲青”斑。三是圈足施酱褐色护胎釉,足底内施同体色釉。这三种施釉方法,都是北宋钧瓷的特征。
4、足脚有外撇形状的,也有直足的。修足规整,旋削下凹的浅圆窝,足端左右开弓斜削,见棱见角。
二、金代钧窑瓷器的特征:
金代(公元1127-1271年)历时144年。自靖康之变,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历史上出现了金朝与南宋两朝共治南北达144年之久的局面。金统治时期,北宋的原钧窑瓷场除继续烧造钧瓷外,钧窑有了空前的大发展,由河南发展到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窑口的数量,不断增多,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原来北宋钧窑以生产陈设瓷为主,发展到以生产生活用瓷为主,吃饭用的大碗,洗手用的匜等,开始大量生产。但由于战乱,宋官钧窑窑工南迁或者流失、死亡等等原因,金代钧瓷再也无法烧造出被北宋朝廷垄断的宋官钧瓷,再也烧造不出那种自然窑变而产生的通体红、紫和蓝地红斑器。
金代钧窑瓷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釉色:金代钧瓷是在民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金代钧瓷体现和延续了北宋民窑钧瓷的特点,釉色以纯色或者天青、天蓝、天灰加紫红窑变斑为特征,除了无法烧造出通体红紫、兰地红斑等自然窑变而产生的钧瓷器外,其他都能烧造,这时的窑变还能烧出大面积的紫色,但是烧不出海棠红等鲜艳色。一些精品堪比宋官钧,甚至还能烧造出带有“蚯蚓走泥纹”的紫色窑变瓷器。
2.胎土不一:由於金钧窑的不断扩大,金钧瓷胎用土不只是用“河南土”。出现如:河北的黄白胎,山西的黑胎等。
3.圈足平削:金钧瓷底足同北宋钧民窑基本一样,使用浅色护胎釉,圈足内施加同体釉。但圈足修胎已简单,底足平削,不见左右开弓之斜削,有的底足还出现黏砂。
三、元代钧窑瓷器的特征:
元代(公元1271-1368年)历时97年。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后,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管烧造瓷器。由於景德镇窑的兴起,使元代钧瓷受到了冲击,开始走下坡路,到元末钧瓷已名存实亡。元钧不但再也无法烧出通体红、紫的钧红釉,而且所烧元钧,胎体厚重,缸瓦泥胎,釉面棕眼粗大,釉面红斑涂刷。钧瓷在元代烧造地很广,除河南外,还有山西、陕西、山东、河北都有相当规模的元钧窑场,内蒙、甘肃、浙江、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以及邻国越南也有元钧的烧制。
元代钧窑瓷器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1.釉色:元钧为煤窑烧造。瓷釉色天青或天蓝,部分有红色的铜红釉斑块。元钧红釉班为人工涂刷所至,刷痕明显。釉色鲜艳,
2.器型。一般器型较大,装饰较多,种类较多。元钧的造型是围绕生活所需的日用瓷,陈设瓷罕见.主要是生产碗,盘,茶具,罐,酒瓶和枕头数量较少.碗式以宋代流传下来的罗汉碗和鸡心碗为主.鸡心碗高度较宋钧鸡心碗低,粗犷豪放。
3.圈足。施釉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或者施加干粉护胎釉。底足干涩无光泽,有的有火石红,釉流如蜡泪。
4.胎体厚重:元钧胎厚体重,胎质粗松粗硬,有的胎体似缸瓦泥胎,但都很坚硬。胎色有黄白,火红,青褐,灰黑等色调。
5.圈足修足粗糙:元钧圈足平削,足内心有旋削留下的凸起乳钉,外墙有直有斜,斜的内墙墙头由外向里斜削一刀,呈45°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