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缘清阁:元青花波斯钴料鱼藻纹葫芦瓶。
标签:
收藏历史 |
鱼纹是传统陶瓷装饰纹样之一,鱼生殖繁盛,有祝福多子多孙的寓意,又因“鱼”与“余”谐音,鱼成为象征富足的吉祥物。鱼纹常与莲池或水藻相配,鱼与莲花组成的图案称为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藻相配的称为鱼藻纹。
鱼纹装饰其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堆贴等。据考古资料表明,鱼纹装饰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唐代长沙窑瓷器上有堆贴双鱼图案。入宋以后,鱼纹装饰广泛地运用到瓷器上,如;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尤以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鱼藻图极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动感强烈。元明清时期的鱼藻图、莲池游鱼图更为流行,以青花、五彩、釉爵红绘制为主,有单、双尾,或鲭、鲤、鲫或鲭、鲢、鲤、鳜四鱼相配,富有吉祥寓意。
青花瓷是最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品,青花发色幽靓,典雅宜人,备受世人称赞。元代是中国青花瓷烧制的早期阶段,但其制作工艺已相当娴熟高超。器物造型丰富,装饰纹样多种,但遗存的元代青花不多,可谓凤毛麟角。
此葫芦瓶为元代典型器物,古朴端庄,青花发色明艳,绘制笔意酣畅,点染皴擦,兼有丹青之妙,不仅展现出鱼水情深,而且借物喻意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清新明快,为元代青花瓷的精品,十分罕见,极具收藏价值。
元青花鉴定的相关知识。
元青花底是糯米状,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较浅,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都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
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
元青花有多种接近的发色,这是因为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的特征。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苏麻离青为主,也有时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混合使用。苏麻离青用到明成化就没有了。明成化之后用的浙江产的浙料,
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青料浓厚处有黑色小斑点,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色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淡蓝色,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元代青花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好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不难看出,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就是同一浓度的青料,也可见浓淡两个不同层次,这和后来的仿制品有原则上的不同。即使清代最负盛名的雍正、乾隆时期的所仿制的永宣青花器,釉下出现的不自然而飘浮的斑点是画师涂染成的,所以呈现不出那种特殊自然晕散的效果,胎土是元青花的骨骼和血肉;苏麻离青色料和透明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画工画的纹饰神韵是元青花的灵魂。注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元青花研究的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元青花的一些主要特征,要学会全面综合分析,这样才会认识元青花
元青花的气泡,可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趣的是元青花的气泡,小气泡外有零散的大气泡。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过去专家学者们的认识是元青花的底多不施釉。但从考古发现和传世元青花器物看,有的元青花底部也有施釉的。很多的小器皿底部就施了釉。
元青花是元代创烧的新品种,所以什么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拿元青花的火石红问题,实际上江西高安馆藏元青花中就有底部没有火石红的,看了托普卡比馆藏元青花后惊喜地发现元青花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青料和釉料在用料成分含量的不同和烧制过程中窑内放的位置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不同,所以,烧出来的器物发色不一样、气泡不一样是肯定的。所以,元青花中写纪年款和不写;底部施釉和不施釉,都有可能。关键是看“四点”,看胎质,就看是不是瓷石和麻仓土的;看釉色,施的釉是不是如脂似玉,晶莹油润,白中见青或鸭蛋青;看青料是不是元代特有的苏麻离青或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的;看纹饰神韵,画的纹饰有没有元代世代气息。同时要注意它的接口、底部乳突、火石红、底部甩釉、气泡等等诸特点。
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本文中所有图片及说明,均为本人藏品(或者朋友藏品)实物拍摄和学习实践所悟,欢迎广大收藏爱好者指正和交流。(李春风,雅号:古缘清阁)
如果读了文图,您认为说的还在理,请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