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一人一课教研活动(教案、评课稿)

(2013-05-17 13:06:45)
分类: 一人一课

 

《老师领进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执教者:林冬梅

 

    一、教材分析:
    《老师领进门》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的课文。作者曾是我国五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上被誉为"神童"的作家刘绍棠。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清新朴实。课文先写""读小学时遇到了田老师,他是一位口才、文笔都很好的老师,再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会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很感激他。"领进门"不仅仅是将学生领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更是为学生缔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课题是"老师领进门",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一个人的成才主要靠老师教育和栽培。其实,自身的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强调的是后一句话。文中的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很含蓄,表达的也是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尊师"是美德,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才,起决定作用的是自身的努力。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选材有点有面,详略得当,详写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四年受业一笔带过。2、语言委婉,含义深刻,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有较强的表达效果。3、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刻画了田老师循循善诱,博学多才,口才好,文笔好,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二、学情分析:
    本课出现了一些现在不常用的词语,"私塾、叩拜、受业",还有不少俗语、谚语,这对句义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一开始应引导学生学习字词,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后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情感。
    三、设计思想:
    力求体现语文课所特有的体会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的特点。试图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自主探究,以反复朗读为主要手段,在读中感知课文,读中想象感悟,读中探究思考,读中习得语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解读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内涵;
    3、加强朗读,感悟体验田老师在教书育人上崇高的境界,感受作者对小学老师深深的感激、尊敬之情;
    4、明白一个人的成才关键要靠自身的努力。
    五、教学重点:
    感悟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难点:
    感受田老师教书育人的高尚人格,体会师生之间的桃李情深,明白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七、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三课时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识字学词,通读课文;
    2、背诵小诗,复述故事
    二、教学过程:
    ()小诗引入
    1、背诵小诗
    课件出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这首小诗,可能有些同学以前读到过,请你自由地读一读。
    (2)你觉得这首小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一到十的数字排列)指名读,读出韵味。
    (3)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它背诵下来。(检查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2、复述故事
    (1)既然大家都已经会背诵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2)这首看似简单的古诗,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记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位老师却巧妙地将它编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读一读吗?(打开书,读第5自然段)
    (3)理解"姥姥"。指导学生把这段话读准确读通顺。
    (4)谁能看着这首小诗,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自己练讲,指名讲)
    ()通读课文
    1、给一年级小孩子讲这个故事的老师叫田老师,老师讲的这个故事让作者终身难忘,四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剩下的文字。
    2 识字学词,出示:
    正月  私塾  生涯  叩拜  戛然而止  受业
    指名读,读准字音。""是多音字。
    3、以词带句,理解词义,读通句子。
    出示:
    (1)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正月就是一月吗?(农历的一月,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2)老师姓田,私塾出身,17岁就开始教师生涯。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谁知道私塾?(中国旧时私人开办的学校。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主要为识字教育,教材、学习年限、学生年龄都没有统一规定。)
    什么叫"私塾出身"?
    "生涯"在这里怎么理解?(老师17岁开始教书,做了一辈子的教师。)
    (3)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
    叩拜是怎样的动作?(学生向老师叩头下拜,是一种旧式的礼节,表示学生老师的尊重。我们现在师生见面就不需要叩拜了,而是相互问好,体现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4)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什么叫"戛然而止"?(突然停止,多指声音。)
    田老师突然停止讲故事,""为什么仍在发呆?(老师故事讲得身临其境,我入迷了。)
    (5)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4,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受业"指什么?(跟从老师学习。)
    幼时的刘绍棠跟从田老师学习4,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刘绍棠听得入迷,恍若身临其境。这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比喻的?(田老师讲的上千个故事就像点点春雨滋润我的心田,我在田老师故事中茁壮成长。)
    4、田老师讲故事能让幼时的""听得入迷,身临其境,你知道原因吗?(他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田老师语文功底非常深厚。)
    ()作业布置
    作业本(1)(2)(3)题。

林冬梅老师执教的《老师领进门》第一课时评课稿

评课人     叶茂义

 

老师这堂课 成功的方面就是扣住一个情字,分三个板块层层深入,第一板块,图文结合,初步感知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第二板块,深入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第三板块,拓展文本,吟诵升华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从初步到深入再到拓展, 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一个“感激之情”。如充分理解“恭恭敬敬”这个词语后,老师激情满怀地引读:“在小学里,我们向老师行礼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而刘绍棠这是在事隔40年后,他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时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在事隔40年后,他谈起往事,仍深深感谢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的往事,是什么样的往事,使他40年后仍深深感谢呢?”老师激扬自我之情,引领学生之情,拨动文章之情,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又如文章最后“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对于这样的句子,学生不大容易体会。  老师这样引导:“插柳表面上是指——实际上是说——”如此这样的设问,直接牵动文本的情感内核,引导学生 深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去体味、感悟文本,在充分的阅读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真正在用语文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老师课中很重“读”,默读、有声读,齐读,个别读,以及最后的吟诵对恩师感激的话语,读在这堂课中占了很多位置。特别是精读,一个句子“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就这样细细地读,来回地读,读到文字的骨头里去。如此吟诵之中,恩师之情,感激之情等一切便从孩子的心中悄然无声地长出来。

这堂课中多处 精彩, 到位。在这里,孩子们揣摩的过程就是感受的过程,就是领悟的过程。老师循循善诱,在关键处点拨,重点处强调,堵塞处疏通,而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果实,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在文字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http://s12/mw690/9d6b1504gdce31d10233b&690

 

小学语文第六册《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案

 

怀溪小学   叶茂义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解读人物一次次让水的行为。
教学难点:
   
感悟小姑娘、母亲行为背后所含寓的崇高的、无私的爱。
教学过程:(以下学生的回答为课前预设,并非课堂实录)
一、发挥想象,创设情景。


 1、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只有火辣辣的太阳每天炙烤着滚烫的大地。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播放干旱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所有的河流、湖泊、水井都干涸了,人们再也打不到水了。[板书:干涸]
生:草木、丛林、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再也找不到吃的了。[板书:干枯]
生:有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板书:焦渴]
2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可怜、没有生机、不想活下去了。
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齐读第一段吧。(生感情朗读)
3
、师:从这一段描写的情景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水是很重要的、有了水就有了生存的希望、没有水就只有死亡。


 
二、 初读感知,体会行为
师:对,在这时候,水就是生的希望。但是面对好不容易得来的一罐水,课文里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2-3段,划出人物几次让水的句子来,好好读一读。(学生自学、朗读)
师:你们都找出了哪些句子?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1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2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添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3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
4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那可是救命的甘泉啊,要是能喝上一口水,他们就可以?
生:小姑娘就可以解渴了,妈妈的病也会好了。
师:那为什么她们还把水让来让去呢?从这些句子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交流)
 三、 精读探究,感悟真情


  1
、师:谁来说说让你体会深刻的那一句?
A
生: 我想说第四句,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小姑娘自己很想喝水,但还是让给了过路人。(约2-3人谈)
师提升:是啊,之前小姑娘是一忍再忍,此刻已经渴到极点了,想喝水的欲望是那么的强烈。但见到过路人,她还是又一次艰难地强忍住自己,把整罐水给了过路人,把生的希望无私地奉献给别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小姑娘的这段描写吧。(生齐读)
B
生:我从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这句的喜出望外这个词里看到小姑娘得到水后很高兴,想着让给妈妈。(2-3人)
师点评: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翻山越岭到处找水,此刻终于有了活命的甘泉啊,那是多么的高兴啊。虽然自己是既渴又累,但她想到的还是亲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姑娘对她母亲的爱。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一生读)(再读)
   C
生:让我感动的是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妈妈宁愿自己死也要把水留给女儿喝。
师:母亲重病在身,身体很虚弱了,但语气却是坚决的。是母爱让她作出了牺牲自己保存女儿的决定啊。
    D
生: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添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她救了小狗。……
在母亲需要水,自己也渴得难受的时候,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小姑娘是把它当作朋友呀。
师:她们的行动真让人感动,你会怎么夸她们?
生:小姑娘真善良、母爱真伟大……
2
、师:对,正是她们的爱心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都有哪些变化?
生:变出水、变银的、变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泉。
师:是一次次的爱心奉献创造了奇迹呀。
3
、师:最后的七颗钻石又象征着什么呢?
生回答:(师带过:用代表美好、纯洁、永恒的钻石来赞美他们崇高的无私的爱,钻石升到天上化作星星,代表爱心的光辉普照大地。)
 
四、提升总结,爱的力量
1、师:正是人们无私、广博的爱感动了天地,最终创造了奇迹,从水罐里突然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有了这股水流,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发挥想象,描写一下世界有了水以后的景象吧。(配乐,生书写约3分钟,后交流约4个)
   2
、师:之所以大地能回复如此美好的景象,都是因为人们付出了爱心。最后送给大家   一句话作为结束。
请把忠心献给祖国,
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关心献给他人,
把孝心献给父母,
把信心留给自己。(幻灯)

 
作业: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阅读一个爱的故事《一个苹果》。(幻灯)大家回家还要收集更多爱的故事去品味人间的真情。

 


板书: 19、七颗钻石
干涸   清澈甘甜
干枯 ————>   郁郁葱葱
焦渴 爱心   幸福美好

 叶茂义执教七颗钻石》评课稿

|  评课人   周瑞光

老师抓住水罐神奇的变化上《七颗钻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准确解读教材,科学确定目标

老师这样分析教材:《七颗钻石》是三下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老师既有对文本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分析,又有具体的内容和思想分析,还有对童话富有想象力这种文学体裁特点的分析,全面准确。读教材,  他制定了恰当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如何读却大有讲究,按部就班机械地读还是研究地读,效果大不一样。

抓重点词语品读感悟

课文第一段写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当时水很重要。叶老师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这几个关键词语重锤敲打,先理解“干涸、干枯”的意思,比较能否调换位置,体会用词准确性,查字典选择“焦”的意思,培养据词定义能力,到这里,三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有了理性认识。由于“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样的场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缺少感性认识,孩子们理解可能不会很到位。于是叶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资料,不仅生动有说服力,而且孩子们因为有了直观的视觉效果,对于理解“干涸、干枯、焦渴而死”这些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由感情朗读和理解下文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水罐神奇变化环节,叶老师也重视抓重点词语,比如“竟”,“喜出望外”等,做到了在重点词句上下功夫、出特色、求实效。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http://s12/mw690/9d6b1504gdce31e8ff20b&690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人 张良法 515日下午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新词,重点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2.
研读体现小男孩心理变化三个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领会故事中道理和感情,教育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老奶奶为什么为“我”而骄傲。

三、教学准备:课件、写信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教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我为你骄傲》,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12自然段,知道文中的小男孩和小伙伴在扔石子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很有趣)。可是,那些石子却扔得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做做好事,把他们捡到垃圾筐里,好吗?(好。)那就请你们赶紧把石子上的词语读一读,只要你能即大声又准确地读出来,它们就会跑进垃圾筐了,开始自己读读吧。(课件出示词语:光滑、破碎、信封、便条、道歉、顿时、信箱、玻璃、攒钱。)
(二)大家读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想问问,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呢?(老奶奶。)“你”呢?(小男孩。)
(三)请大家想一想,老奶奶为小男孩的什么而骄傲呢?学完这堂课就会明白。
二、研读心情变化历程,感悟真情
(一)教师:看,“我”和小伙伴躲在老奶奶家的后院里玩,一不小心把她家的玻璃打碎了,(出示课件:书中插图隐去人物,点击玻璃破碎的声音。)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我们飞快地逃走了。逃走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到五自然段,拿出铅笔画出文中表示“我”的心情的词语。
(二)交流所画的词语,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害怕担心,很不自在,一阵轻松。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
.小男孩逃走之后就没事了吗?(不是。)教师引读:因为那天晚上……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个小男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啊?还能睡好觉吗?(生答)
2
.你们讲得和小男孩想的一模一样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害怕、担心的感受读好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
.过渡:尽管我如此害怕,教师引读:可是这以后……。(学生接上读句子)出示句子: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她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教师:此时的“我”害怕、担心,很不自在,让我们走进小男孩的心,去关心他一下,请大家捧起书,读第3自然段吧!(齐读第3自然段)
4
.教师:后来“我”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小男孩做了什么事情呢?赶紧读读第45自然段,答案就在书本里。
1)出示:攒 装进 来到 投到
 教师:这些都是动词,请你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小男孩做的事情。(生答,板书:真诚地道歉)
5
.出示句子:一直等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家门前,把信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交流汇报,评价:便条的内容是不是在向老奶奶真诚地道歉?小男孩的真诚融进了这张便条,强调要把真诚读出来。
 三、回顾课题,拓展延伸
(一)老奶奶收到这张便条后,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齐读第67自然段。
(二)教师:老奶奶在便条上写着——(学生接读课题:我为你骄傲),多宽容的老奶奶啊                                (三)现在我们该明白老奶奶为“我”的什么而骄傲。
1.
出示课件:老奶奶为小男孩_________而骄傲。
 2. 你能补充完整吗?(为小男孩的诚实,为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好品德,为真诚……)
四、总结课文                                         五、写字教学
 1.出示“骄”、“傲”两个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结构等。
 3.教师先范写,学生再书写。↓
板书

22我为你骄傲

            飞快地逃走——真诚地道歉
    害怕、担心——很不自在——一阵轻松
供的文章〗《我为你骄傲》评课稿

                                       点评者:徐新建

张老师基本功特别扎实,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亲切的教态,创造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教材的深度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结合这一课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让关键词引领着文章的线索,同时体味人物形象

    本课时,张老师以“快乐、害怕”两个关键词语串起,理清了课文的情感脉络,后边的教学紧扣这几个词展开,在听,说,读等语文实践中体会人物心情,教学有序展开。

二、细节处理很到位,朗读评价很细致

   张老师用针对性、情感性、激励性、客观性的理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综观课堂,张老师以有声或无声的理答和学生进行着教学互动,如研读句子“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时,练读、个别读后,以追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跑呀?”的问答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实现了与文本交流对话。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张老师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好的范例,在初读第一段时,张老师以“你读得很流利”等标准来指导朗读,而当研读 “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时,当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老师则以“你已经沉浸在害怕中了,脸都红了”来点拨指导,对于这些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结合了具体的课文内容,使这些句式具体化。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能促进评价者自身阅读理解和朗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被评价者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最后,以“课如其人,自然清新”来总结我对这堂课的印象吧!http://s8/mw690/9d6b1504gdce31f8c67c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