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一人一课教研活动(教案、评课稿)

分类: 一人一课 |
《老师领进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执教者:林冬梅
林冬梅老师执教的《老师领进门》第一课时评课稿
评课人
林老师这堂课
成功的方面就是扣住一个情字,分三个板块层层深入,第一板块,图文结合,初步感知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第二板块,深入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第三板块,拓展文本,吟诵升华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从初步到深入再到拓展,
林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一个“感激之情”。如充分理解“恭恭敬敬”这个词语后,老师激情满怀地引读:“在小学里,我们向老师行礼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而刘绍棠这是在事隔40年后,他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时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在事隔40年后,他谈起往事,仍深深感谢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的往事,是什么样的往事,使他40年后仍深深感谢呢?”老师激扬自我之情,引领学生之情,拨动文章之情,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又如文章最后“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对于这样的句子,学生不大容易体会。
老师课中很重“读”,默读、有声读,齐读,个别读,以及最后的吟诵对恩师感激的话语,读在这堂课中占了很多位置。特别是精读,一个句子“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就这样细细地读,来回地读,读到文字的骨头里去。如此吟诵之中,恩师之情,感激之情等一切便从孩子的心中悄然无声地长出来。
这堂课中多处 精彩, 到位。在这里,孩子们揣摩的过程就是感受的过程,就是领悟的过程。老师循循善诱,在关键处点拨,重点处强调,堵塞处疏通,而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果实,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在文字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http://s12/mw690/9d6b1504gdce31d10233b&690
小学语文第六册《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案
怀溪小学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以下学生的回答为课前预设,并非课堂实录)
一、发挥想象,创设情景。
(播放干旱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所有的河流、湖泊、水井都干涸了,人们再也打不到水了。[板书:干涸]
生:草木、丛林、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再也找不到吃的了。[板书:干枯]
生:有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板书:焦渴]
2、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可怜、没有生机、不想活下去了。
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齐读第一段吧。(生感情朗读)
3、师:从这一段描写的情景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水是很重要的、有了水就有了生存的希望、没有水就只有死亡。
师:对,在这时候,水就是生的希望。但是面对好不容易得来的一罐水,课文里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2-3段,划出人物几次“让水”的句子来,好好读一读。(学生自学、朗读)
师:你们都找出了哪些句子?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1、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2、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添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3、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
4、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那可是救命的甘泉啊,要是能喝上一口水,他们就可以?
生:小姑娘就可以解渴了,妈妈的病也会好了。
师:那为什么她们还把水让来让去呢?从这些句子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交流)
A生:
我想说第四句,“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小姑娘自己很想喝水,但还是让给了过路人。(约2-3人谈)
师提升:是啊,之前小姑娘是一忍再忍,此刻已经渴到极点了,想喝水的欲望是那么的强烈。但见到过路人,她还是又一次艰难地强忍住自己,把整罐水给了过路人,把生的希望无私地奉献给别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小姑娘的这段描写吧。(生齐读)
B生:我从“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这句的“喜出望外”这个词里看到小姑娘得到水后很高兴,想着让给妈妈。(2-3人)
师点评: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翻山越岭到处找水,此刻终于有了活命的甘泉啊,那是多么的高兴啊。虽然自己是既渴又累,但她想到的还是亲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姑娘对她母亲的爱。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一生读)(再读)
师:母亲重病在身,身体很虚弱了,但语气却是坚决的。是母爱让她作出了牺牲自己保存女儿的决定啊。
在母亲需要水,自己也渴得难受的时候,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小姑娘是把它当作朋友呀。
师:她们的行动真让人感动,你会怎么夸她们?
生:小姑娘真善良、母爱真伟大……
2、师:对,正是她们的爱心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都有哪些变化?
生:变出水、变银的、变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泉。
师:是一次次的爱心奉献创造了奇迹呀。
3、师:最后的七颗钻石又象征着什么呢?
生回答:(师带过:用代表美好、纯洁、永恒的钻石来赞美他们崇高的无私的爱,钻石升到天上化作星星,代表爱心的光辉普照大地。)
1、师:正是人们无私、广博的爱感动了天地,最终创造了奇迹,从水罐里突然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有了这股水流,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发挥想象,描写一下世界有了水以后的景象吧。(配乐,生书写约3分钟,后交流约4个)
请把忠心献给祖国,
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关心献给他人,
把孝心献给父母,
把信心留给自己。(幻灯)
板书:
19、七颗钻石
干涸
水
清澈甘甜
干枯
————>
郁郁葱葱
焦渴
爱心
幸福美好
|
叶老师抓住水罐神奇的变化上《七颗钻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准确解读教材,科学确定目标
叶老师这样分析教材:《七颗钻石》是三下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叶老师既有对文本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分析,又有具体的内容和思想分析,还有对童话富有想象力这种文学体裁特点的分析,全面准确。读教材,
抓重点词语品读感悟
课文第一段写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当时水很重要。叶老师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这几个关键词语重锤敲打,先理解“干涸、干枯”的意思,比较能否调换位置,体会用词准确性,查字典选择“焦”的意思,培养据词定义能力,到这里,三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有了理性认识。由于“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样的场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缺少感性认识,孩子们理解可能不会很到位。于是叶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资料,不仅生动有说服力,而且孩子们因为有了直观的视觉效果,对于理解“干涸、干枯、焦渴而死”这些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由感情朗读和理解下文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水罐神奇变化环节,叶老师也重视抓重点词语,比如“竟”,“喜出望外”等,做到了在重点词句上下功夫、出特色、求实效。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http://s12/mw690/9d6b1504gdce31e8ff20b&690
执教人 张良法 5月15日下午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新词,重点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2. 研读体现小男孩心理变化三个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领会故事中道理和感情,教育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老奶奶为什么为“我”而骄傲。
三、教学准备:课件、写信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教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我为你骄傲》,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1、2自然段,知道文中的小男孩和小伙伴在扔石子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很有趣)。可是,那些石子却扔得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做做好事,把他们捡到垃圾筐里,好吗?(好。)那就请你们赶紧把石子上的词语读一读,只要你能即大声又准确地读出来,它们就会跑进垃圾筐了,开始自己读读吧。(课件出示词语:光滑、破碎、信封、便条、道歉、顿时、信箱、玻璃、攒钱。)
(二)大家读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想问问,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呢?(老奶奶。)“你”呢?(小男孩。)
(三)请大家想一想,老奶奶为小男孩的什么而骄傲呢?学完这堂课就会明白。
二、研读心情变化历程,感悟真情
(一)教师:看,“我”和小伙伴躲在老奶奶家的后院里玩,一不小心把她家的玻璃打碎了,(出示课件:书中插图隐去人物,点击玻璃破碎的声音。)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我们飞快地逃走了。逃走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到五自然段,拿出铅笔画出文中表示“我”的心情的词语。
(二)交流所画的词语,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害怕担心,很不自在,一阵轻松。
1.小男孩逃走之后就没事了吗?(不是。)教师引读:因为那天晚上……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个小男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啊?还能睡好觉吗?(生答)
2.你们讲得和小男孩想的一模一样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害怕、担心的感受读好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过渡:尽管我如此害怕,教师引读:可是这以后……。(学生接上读句子)出示句子: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她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教师:此时的“我”害怕、担心,很不自在,让我们走进小男孩的心,去关心他一下,请大家捧起书,读第3自然段吧!(齐读第3自然段)
4.教师:后来“我”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小男孩做了什么事情呢?赶紧读读第4、5自然段,答案就在书本里。
(1)出示:攒 装进 来到 投到
教师:这些都是动词,请你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小男孩做的事情。(生答,板书:真诚地道歉)
5.出示句子:一直等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家门前,把信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交流汇报,评价:便条的内容是不是在向老奶奶真诚地道歉?小男孩的真诚融进了这张便条,强调要把真诚读出来。
三、回顾课题,拓展延伸
(一)老奶奶收到这张便条后,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齐读第6、7自然段。
(二)教师:老奶奶在便条上写着——(学生接读课题:我为你骄傲),多宽容的老奶奶啊
1. 出示课件:老奶奶为小男孩_________而骄傲。
2.
你能补充完整吗?(为小男孩的诚实,为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好品德,为真诚……)
四、总结课文
1.出示“骄”、“傲”两个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结构等。
3.教师先范写,学生再书写。↓
板书
22我为你骄傲
害怕、担心——很不自在——一阵轻松供的文章〗《我为你骄傲》评课稿
张老师基本功特别扎实,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亲切的教态,创造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教材的深度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结合这一课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让关键词引领着文章的线索,同时体味人物形象
二、细节处理很到位,朗读评价很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