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圈的一天起于午夜12点,儒家文化圈中国传统农历的一天起于夜晚11时。
拂晓,又称黎明,指早晨在日出之前的太阳已在地平线下6度以上的时段,日常定义是物体已经能够被辨识,而且户外活动也可以开始进行的时段。
航海拂晓是日出之前太阳仍在地平线下12度的时段。航海拂晓的定义是阳光仅足以辨识物体。
天文拂晓是黎明之前,太阳仍在地平线下18度的时段。天文拂晓的定义是阳光开始渗入天空的时刻,在这之前的天空仍是完全黑暗的。
拂晓不会与日出混淆,那是太阳的边缘刚刚从地平线露出来的时刻,叫做破晓。
早晨(5点-7点)
早晨,也称为早上、晨、朝,指日出至日光的时刻,早晨与日光与晚上合组成一天。但也有说法早晨为10点之前。
粤语里,“早晨”有“早安”的意思,因此很多香港人写书面语时误把“早晨”当作“早安”用。
早晨为一天之始,往往被视为充满朝气的时刻,因此中国古语亦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早晨时售卖的报纸被称作晨报、早报或日报,与之相反的为晚报。人们在早晨时份会进食早餐。
上午
(7点-11点)
上午是指7时至11时的时间。
人们通常会在上午进食早餐,早餐是人们的常餐。
中午(11点至13点)
中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正午12时,为一天的正中。
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下午(13点-17点)
人们通常会在下午进食下午茶,但并不是每个人均会进食的,亦不是人们的常餐。
下午时成人大多在工作,而儿童则已放学回家,所以下午通常被电视台设为儿童节目时段。
晚上(19点-第二天5点)
晚上也称作夜或夜晚,是指太阳低于地平线的期间,在不同高度、时区、季节及纬度有不同的长度。人们通常在晚上进食晚餐,而且在传统上通常较早午两餐丰富,这是因为劳动了整天,要补充体力;但亦有些人认为晚餐应该比早午两餐吃得较少,以免因食物未及悉数消化就入睡而导致的妨碍消化。
在古代没有充足的户外照明系统的情况下,人们在晚上通常并不外出,而在家里休息,亦即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现在则大为不同,电力照明技术的普遍,使人们通常会在晚上进行交际活动,夜生活反而比白天的生活更精彩。
晚上在中国大约相当于十二时辰制里的五更,一更为戌时(19:00-21:00)、二更为亥时(21:00-23:00)、三更为子时(23:00-01:00)、四更为丑时(01:00-03:00)、五更为寅时(03:00-05:00)。
凌晨,有时称为深夜,指从午夜到天亮前的一段时间,时间大约为一点到五点,例如04:00于电台报时会称为凌晨4时。少数人会称06:00为凌晨6时,但不会有人会称07:00为凌晨7时,因为07:00通常已经天亮。
在实际使用上,“深夜”与“凌晨”的分别在于“深夜”通常是指前一天晚上的延续。
日的界限
对大多数的昼行性动物,日开始于自然的黎明和结数于日落。人类,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不同,有几个不同的概念取代了日的自然边界,分别为犹太/希腊制以日落为日界、罗马制以午夜十二点为日界、及、巴比伦制以日出为日界,传统中国以夜晚十一点(子时开始)为日界。
日落为日界
犹太人的日开始于日落或傍晚(当三分之二-星等恒星出现)。穆斯林在斋戒月的每一天固定从黎明到日落。大马士革档案,在死海古卷中也相同的发现,在安息日的陈述被认为在看见太阳盘面在地平线上的距离与它的直径相同时,“没有人需要在礼拜五工作”,这大概表示负责这项工作的寺院社会将一天的结束定为日落前的不久,并将日落做为一天的开始。
中世纪的欧洲遵循着这一传统,称为佛罗伦斯历推算:在这个系统中,一天开始于日落后的两小时,因此黄昏的时间在现在的推算必须要退回一日历天;像是圣诞夜、万圣节前夕、和圣安吉的前夕,这些在旧历法留存的节日,都是在节日日的前一天晚上。
午夜为日界
目前全球大部份地区共同约定的民用日开始于子夜乃沿用古罗马帝国制度,也就是由0:00开始计算完整的24小时直到24:00前;并以正午为一完整日之半分间。
日出为日界
在古埃及及古巴比伦,从日出到日出被认为是一天;在美国
,夜晚是接在日之后的,换言之,所谓的“星期五晚上”通常是在星期五和星期六之间的整个夜晚。这是与犹太人不同的模式,而这种差异在民用日常会造成混乱。
子时为日界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为小时制23时至01时。23点到1点都是子时。以子时为首。故而子时就是一天的开始。
发生在子夜前后得事件,通常都会被宣布成发生在前一天的夜晚。虽然VCR的程式设计,遵循的逻辑严格的将一天开始于子夜的0:00(录影机设置的12小时标示法,将这个时间标示为“12:00
AM”,更容易造成混淆),但是电视节目指引仍然将日出前的节目列在前一天的节目表中,这使得像是“今天”、“昨天”和“明天”的夜晚,更为含糊不清。
十二时辰制度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两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
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一日两餐制与三餐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
朝食
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 饷的读音同晌,饷食就是晌午饭。
朝食在辰巳之间,即上午九时左右。《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未得志时曾寄食于下乡南昌亭长家里,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一大早就做好饭吃了,等到“食时”韩信来吃饭,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之战,齐侯下令“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就是想消灭了晋国军队再吃早饭,表现了齐候的麻痹轻敌,结果吃了败仗。
哺食
第二顿饭叫哺(bu)食,又叫飧(sun)。 时间大约在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因此古人又称申时为“哺时”,又写作“晡时”。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热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饭。 飧字,《说文》:“飧,哺也
” 。解释为“食之余也”,就是剩饭。
由于每日两餐,两餐之间工作、学习,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昼寝,孔子大发脾气,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因为一天工作时间只有六个多小时,中间再睡个午觉,那就干不了什么事了。
《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