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的服装

(2013-03-26 16:36:35)
标签:

计量单位

中国传统

朝鲜族

不丹

之父

分类: 中国传统文明
   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是汉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以《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汉族千年不变的民族特色,并通过周礼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华夏的冠服制度。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20多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礼仪,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圆领等为其有益补充,一般不在显眼处使用扣子(至明代才开始于部份款式的服装显眼处上使用钮扣)。
    满清初期,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即所谓“留头不留髪,留髪不留头”,严厉禁止人民穿着汉服,杀害大批拒绝剃发易服者,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势头,希望透过复兴汉服让国人认识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家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知中国古称华夏,乃基于衣冠礼乐文明而得名,尤以衣冠制度之完善,及礼乐制度之。“服章”乃君臣位阶识别之衣装。故各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最初是异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然汉服的款式名称很多,但汉服的基本款式,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等类型。
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此处读为cháng)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上衣的领子可分为直领、交领、矩领、曲领(圆领)。直领又称对襟,即左襟和右襟平行。两襟相交则称为交领。相交之处为直角则称矩领,两襟相交为曲线则称圆领。领形是汉服的主要特征,“领”也是汉服上衣的计量单位。
然汉服的款式名称很多,但汉服的基本款式,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等类型。

襦裙
    襦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是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因为剃发易服而终止。襦裙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右衽)襦裙和直领(对襟)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齐胸襦裙。晋末,妇人流行内衣两裆套在交领之上。马面裙是帷裳的一种,左右两旁无缝,要有辟积,系于两腋下。


冕服、冠冕  
     冕服:古代中国(含东亚一些地区的某些历史时间段)男性最高等级的礼服名称。主要由冠(冕冠)、上衣(一般为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浅红色。亦有朝代用黄色)、舄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废除汉族衣冠,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自清乾隆时期起仍饰于皇帝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中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明代皇帝只用衮冕,废除其余五冕,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册拜、正旦、冬至、圣节等场合。朝鲜国王,皇太子及亲王用九旒冕九章服、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
周制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吉服。玄衣·裳的思想渊源,来自“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传世的礼经载称先秦的礼服有“玄端”,用于朝服、冠礼及婚礼等。根据《仪礼》及《礼记》的记载,“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上衣。作为表征或劝勉世人,必当端庄正直的“常礼服”。西周册命金文中,只有大夫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受赐玄衮。

唐装     
  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字面意思是唐人的服装,即华人的服装。现多指类似满族马褂而吸收西式裁剪的服装。真正的“唐装”是以汉服为主,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而现今常称为“唐装”的服装是从清朝时期的服饰发展而来,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并吸收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特点,如在肩膀部接袖等。唐代服装和现在的“唐装”式样截然不同且毫无关系。
  “唐装”一词,早年为海外华人所创。唐代盛期声誉远播,外国人常自称中国人为“唐人”。特别是广东、福建的华侨也常常自豪地自称为唐人,华人居住区称为“唐人街”。清朝时期,男性普遍穿着马袿,在外国人眼中,这种唐人的服装便自然地称为“唐装”。
长袍马褂与旗袍
  马褂,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国清代的男式服装之一,套在旗袍或称满式长衫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衫马褂”。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长到肘部。分单、夹、皮、纱、棉等种类。
   清兵入关以后,由于公家强制汉人剃发易服,汉服被禁止,取而代之的,便是这种满族的袍服。但顺治年间多为满族人穿用,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流行全国。
   在清朝,黄马褂是特赐给有军事功劳者、对皇家有功劳者、或者武艺高强的军人与精于打猎的武士,代表皇帝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黄色的马褂。
   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后经过民国前期的改革,具有了部分汉族特色。
   一般认为,现代旗袍特征为:立领;收腰; 盘扣;腿部两侧开衩。可以有袖或无袖。下摆最长不遮盖脚面,最高在膝上(部份旗袍可只盖著下体)。旗袍在各个年袋开叉的高低和女性想表现性感无关,只因为潮流而变高变低,目前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流行开高叉。
冠(首服) 
     汉服首服是汉族传统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冠帽、巾帧、头饰等。男子首服的冠帽有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韦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长冠、乌帽,巾帻有幅巾、网巾、东坡巾、唐巾、飘飘巾、儒巾等等。女子首服的冠帽有凤冠、珠翠冠。儿童的首服大部份与成人不同,多为色彩鲜艳并缀上吉祥图案的巾帽,如与头饰有簪、钗、栉(梳篦)、步摇、抹额、巾帼、狄髻等。皇帝、公侯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礼冠叫做冕。古代汉族男女自婴儿期剃去部份头发,余下的头发会用头绳或发带束成小髻。少年时开始留发,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簪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冠礼与笄礼
   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日本、韩国、不丹的传统服饰均继承了这些特征。
  冠礼,又称元服,是中国、朝鲜、越南及日本传统的成年礼,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又名“入社礼”)演变而来,于男子20岁时举行。与之相对应的女子的成年礼被称为笄礼,一般在女子15岁时举行。《仪礼》17篇的第1篇就是《士冠礼》,足见冠礼的重要程度。日本古代也经曾有仿效中国的冠礼仪式,后来演变成有当地特色的元服仪式。《朱子童蒙须知》中提到过孩童的礼教由冠礼、服饰开始,在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岁后方可以裘帛为衣。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男子二十冠而字。
   笄礼,是汉民族、朝鲜族女性的成年礼。笄礼作为女性的成人礼,象男性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
   《礼记·曲礼》说:“子许嫁,笄而字。”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通典·女笄》只说,“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 学者大多也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