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明中的丧葬习俗

(2013-03-19 21:41:21)
标签:

中国葬礼

守孝

五服

祭祀祖先

清明节

分类: 中国传统文明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葬礼(英语:funeral),也称葬仪、葬丧或丧事、白事,是一种社会仪式,正式标志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处理尸体的礼仪。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礼形式。葬礼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例如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体经常按一定格式摆放过、尸体涂有象征鲜血和生命的红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葬礼是让活人用非破坏性的方式向死者致哀,把由于人的死亡而被扰乱的社会关系重新平衡起来,它可以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并防止社会崩溃。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现在的华人葬礼更是参杂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传统治丧仪制主要过程得以保留,但如丧仪、丧服制、孝服制等传统已被‘简化’,完整依儒家旧制者已鲜有见闻。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中国传统,死后要留全尸(从“死无全尸”这句诅咒可以看出)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以便死后留全尸。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中国自古即流行土葬,《周礼》更中“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诗经·信南山》描写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的场景:“我仓既盈,我瘐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孔子认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乡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钱到墓地。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土葬

    将灵柩土葬,为中国传统。中华五千年传统一直实行土葬,三代之后无人上坟,也就逐渐没有了坟,古人以速朽为佳,来自泥土,归于泥土。土葬习俗的形成,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古人不封不树,孔子不知父之葬所。厚养薄葬,入土为安。上行下效,炎黄尧舜都是薄葬,以山为陵,凿洞薄葬而已。华夏聚族而居,祖坟就分出了昭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坟地林木茂盛。

      《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诗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孔子认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乡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中国朱熹的程朱理学也强烈反对子女火化父母的尸体,认为这是不孝的行为。

    根据民政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不要强迫回族实行火葬问题的通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少数民族实行土葬或火葬,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当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绝不能强迫。

    汉族土葬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当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绝不能强迫。

棺材
    棺材,亦称寿棺、棺椁、棺柩、棺木,广东地方又把此称之为四块半、四快版或四块版,棺是装敛人的尸体的葬具,椁是棺材外之套棺。装着死人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中国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梓木、楠木等制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后能得一副上好棺木为最大幸事。中国传统上非常重视棺椁,并以此作身份象征,周礼规定王——三椁两棺;诸侯——二椁两棺;卿─一椁两棺;士─一椁一棺;庶人─一棺无椁或无棺无椁,可见古代椁的有无能体现身份高低,而当时之陪葬品便多放在椁之中。除了中国,古埃及也有使用棺椁之习俗,古埃及法老死后,会被制成木乃伊放在杉木做的棺材,再把人形杉木棺材放入石灰石石棺内(其实应称作石椁)。


火葬
   火葬俗称“火化”、“熟葬”或“焚尸”,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矫形的方式把尸体烧成肉酱,然后安置在容器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得到提倡,以节约日益紧张的耕地。当前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几乎接近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火化后所有剩下来的都是干骨头碎片(大多是钙磷酸盐及次要矿物质)。这些物质相当于身体的原有质量的大约3.5%(儿童的则占2.5%,但比例会因身体结构不同而有所相差)。由于干骨头碎片的重量非常接近骨骼的重量,所以它们会因应不同人而有所不同。研究指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成人(介于2至8磅,即0.9到3.6千克)样本的平均重量为5.3磅(约2.4千克)。
   骨灰可以撒在或埋在火葬地块或安置于龛堂等,通常成本会少过土葬形式埋于墓地或陵园下室,并需要更少的空间。不过,一些宗教,如罗马天主教,要求必须安葬或掩埋骨灰。
    大多数国家的传染病防治法规会规定罹患法定传染病的遗体必需以火葬方式处理,以免疫情散布。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火化过程对环境有显著的影响。火葬场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汞、氟化氢(HF)、氯化氢(HCl)、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都是对人体和自然有害的。
     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POP排放目录指南的报告指出,火葬场的污染物排放虽然占全球污染物总排放量的比重较小,但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其排放的二恶英和呋喃也占了全球总排放量的0.2%。
   骨灰坛又称骨灰瓮、骨灰罂、骨灰盅、骨灰壶、骨灰瓮、骨灰罐、骨灰盒等,是指尸体在火葬后,用来盛装剩下的骨灰的容器,骨灰坛会纳入灵骨塔内祭拜。
佛教
     佛教承袭婆罗门教思想也流行火葬。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以火葬为正仪,佛涅槃后,举行荼毗火葬,信徒皆效法之,而僧众更是跟进。传至汉地,隋唐开始,佛家居士亦多火葬;日本佛教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亦以火葬为主。
    印光法师:“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焚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佛教提倡火葬,乃不重皮囊,若埋土中,唯恐死者执著于其形骸肌肤,以致不能解脱,故以火焚之,则不眷恋而知四大皆空。
    伊斯兰教和琐罗亚斯德教都是禁止火葬。而埃及人则相信火葬会杀死“Ka”(法老的灵魂),但他们并不禁止火葬,在远古时代,火葬是一种用来处理罪犯的作法,从而令其得不到来世。

喜丧
    喜丧是一种中国的丧葬形式,即用热闹的丧葬气氛取代以前凝重的丧葬氛围。据传统,汉族通常允许为‘百年归老’(百岁亡者)或称上寿的亲属举喜丧,因认为人能活上百岁已算是不容易,值得为亡者庆祝(缘由各有其说,此为其一说)。这种丧葬方式的作用是通过繁多的礼节程序将丧者的直系亲属的注意力从悲伤中转移出来,并且通过族群的聚集来增进集体的团结.
     在汉字文化圈地区,祖先信仰主要讲究慎终追远,表达对祖先的感念之情,并也是相信祖先的在天之灵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以汉族客家人为例,祖先崇拜具有尊宗报本、文化教育、祈福、预兆等功能。中国的许多节日,都离不开祭祀祖先这一内容,除、清、盂、九四节日,是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冬至、寒衣节等节日,亦是个别地域的祭祖佳辰。
    祖先祭祀的方式通常有家祭、墓祭、祠祭。在儒家社会,祖先信仰具有特殊的意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信仰影响下,“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成为人们生命中的重要信念,并形成了对家庭的重视和家文化的发达。

 

五服与居丧——守孝的期限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在汉末丁忧去官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丧要丁忧,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丧也要丁忧。守孝期间,子女家春节不贴红色对联,第一年贴白色对联,第二年贴黄色的,第三年贴蓝色的。

    孔子认为,守丧三年并不是礼的要求,而是个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追求的是快乐,这与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丧期间追求快乐,心不会安,而只有痛哭悲伤,内心才会安宁,才能满足幸福。

     五服是东亚古代的丧服等级,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守孝三年,子为父母,未嫁女为父母,承重孙为祖父母

     衰(汉语拼音:Cuī),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凡丧服上衣叫衰(披在胸前),下衣叫裳。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不缝边,所以叫做斩衰,斩就是不缝缉的意思。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注: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也是斩衰。),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除服斩衰外还有丧髻,这叫“髽(汉语拼音:zhuā)衰”。斩衰都是三年丧(实际上是两周年,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承重孙

    按照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如长房长子比父母先死,那么长房长孙在他祖父祖母死后举办丧礼时要代替长房长子(即自己的父亲)做丧主,叫承重孙。其他孙辈的则称孙,或嫡孙(特指嫡妻即正妻所生儿子的嫡妻即正妻所生的孙辈)。

齐衰——孙子女为祖父母,为曾祖父母,父母为子,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

    齐衰(汉语拼音:Zī Cuī)次于斩衰,这是用熟麻布做的。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仪礼·丧服》篇载齐衰分为四等:

    齐衰三年,这是父卒为母、母为长子的丧服;

    齐衰一年,用杖(丧礼中所执的),这叫“杖期”,这是父在为母、夫为妻的丧服;

    齐衰一年,不用杖,这叫“不杖期”,这是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已嫁的女子为父母,媳妇为舅姑(公婆)、孙和孙女为祖父母也是不杖期;

    齐衰三月,这是为曾祖父母的丧服。

    西晋李密所著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里的“期”指的就是齐衰。唐代,父在父卒皆为母服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

大功——九月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兄弟

    大功亦称“大红”,次于齐衰,这是用熟麻布做的,比齐衰精细些。功,指织布的工作。大功是九个月的丧服,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都是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兄弟也是大功。《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清史稿·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

小功——五个月,为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堂伯、堂叔、堂伯母、堂叔母、从祖晜弟(再从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

     小功亦称“小红”,又次于大功,小功服比大功服更精细,是五个月的丧服。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晜弟(再从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里的“功”指的就是大功和小功。

缌麻——三个月,为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为外孙(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比小功服更精细,丧期是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为外孙(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都是缌麻。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因此,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昆弟,族昆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注:“同姓之亲无服属。”这就是说,族兄或族弟的儿子相互间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有同姓的关系了。

祭奠仪式
  设奠又叫成服疫奠。大殓后次日早晨设奠,初祭。初祭仪式是:首先请甲乙二人为礼生,甲负责唱礼,乙负责奠献。将灵牌放灵案上,甲乙分别站立在灵案左右两方,然后进行奠祭,其程序为:
  (1)奏哀乐、鸣炮。乐止。
  (2)启帷、行大奠礼。孝子匍匐出帷,起,就丧主位。如孝子哀恸过分,不能起立,可使人扶其站立。
  (3)有服者皆就位。按亲疏序列立于孝子之后。
  (4)上香、叩首。香由甲授给孝子,孝子执香,叩首,再交乙插于香炉内。  (5)再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6)三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7)献爵、叩首。甲将爵交乙,乙再将爵献于灵几上。
  (8)果品、叩首。甲将祭品中的果品交给乙,乙接过献于灵几上。 
  (9)祭品、叩首。方法同上,并唱各个祭品的名字。
  (10)主祭者读祭文。父死,主祭者为孝子,若孝子不能读可请别人代读,读后烧。
  (11)祭奠毕。丧主及陪祭者鞠躬退下,回灵堂后守棺。
  (12)奏哀乐,鸣炮,止。 开吊 在设奠之后到出殡之前,接待族戚亲朋前来吊丧,称为"客祭"。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该期间内选定一两日为开吊日期,告知亲朋前来吊祭。亲朋吊丧若按隆重礼仪,须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奠时请甲乙礼生分立灵案祭桌两旁,甲司仪,乙香献祭品。主祭、陪祭者跟着礼生的司仪声行礼。仪式程序如下:(1此三次,三上香完毕。(5)起,平身复位,祭者起立,倒退原位站立。(6)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7)献三牲,献果品。有什么祭品,甲就喊什么名,乙依照喊声将各种祭品捧上祭桌摆列,摆完甲再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8)献财宝,献财宝,献财宝。乙将烧给死者的祭品递给主、陪祭者,主、陪祭者将祭品由下而上举,连续三次,然后放在灵前或焚烧。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奠酒,奠酒,奠酒!(9)主祭者读祭文,也可由陪祭者代读,读毕焚烧。(10)起,平身复位,孝子孝孙谢礼。  (11)孝子孝孙退回守棺。(12)奏哀乐,鸣炮,止。(13)礼毕。 

 


 

迷信陋俗——烧纸钱  

     纸钱包括冥纸、冥钞、冥镪、冥币、金纸、银纸、纸楮、阴司纸、衣纸等等,是东亚传统祭祀鬼神、祖先时火化的祭祀品之一。

    大多数纸钱是必须用火焚化的。不过有几种不必焚烧的纸钱,如墓纸即为其一。古代墓祭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继承古俗,现代墓纸也不用烧,扫墓时用碎石子、土块压在坟墓上,代表修缮坟墓之意。在死者出殡、移动棺材时,也有家属会将纸钱洒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称为“买路钱”。早期台湾人每至险阻、意外频生之地,则会沿路丢洒纸钱,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恶作剧甚至捉拿替身。另也有人在棺材中放入纸钱陪葬的。传说烧纸钱的习俗来自东汉。据说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之弟子尤秀才,想出的推销“纸张”手法:尤秀才假装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诉所有邻居,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邻居都不相信,后来尤妻一烧,尤果然立刻复活。于是“纸”立刻成为最畅销的产品。

    适当的烧纸钱以示纪念亡者是一个风俗,但过于迷信送纸钱,是一个陋俗。

 

宗教葬礼

天主教

    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转换,这样的概念,也表达在殡葬礼中。

临终关护

      就天主教对死亡的关怀而言,不是由停止呼吸才开始,临终关护,已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天主教传统中有七件圣事,其中的病人傅油圣事,就与此相关。人在病痛之中,特别是临终时,寻求天主的支持和力量,是十分重要的。通常,由神父和教友一起探访临终病患,安慰、鼓励病患和家人、看护。
天主教的殡葬仪式
    天主教葬礼由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如罗马教宗)。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早期基督徒大多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园,后来随着火葬等新兴葬礼形式的出现,基督徒的丧葬方式也多了一些选择。

      虽然天主教的普世教会对殡葬礼有一通则作法,但梵二大公会议之后,鼓励各个地方教会,按照当地的文化,加以适度的调整,以更落实基督信仰和本地文化互融的“本地化”理想。

     天主教的殡葬仪式除为亡者举行追思弥撒外,主要有入殓礼、为亡者诵祷礼、告别礼和安葬礼。一般教友家庭亲人去世后,首先请神父为新亡者做追思弥撒。按我国民间传统,亡者的亲属要戴孝(城里人一般只戴黑袖纱);家里要派人向至亲好友报丧。亡者的遗体换上“寿衣”,在家中“停灵”;在遗体前置一小桌,铺上白布,其上安放十字苦像、亡者的遗像、蜡台、白花和圣水瓶。家属在遗体旁“守灵”。目前城市里住房较紧,多将遗体运至殡仪馆或火葬场;在医院病亡的则放在太平间。

    入殓礼:在殡葬日期择定后,要举行人殓礼。人殓时,神父到场主礼,为亡者祈祷;抵达后,先向家属致唁;行礼时,穿短白衣,佩黑色(或紫色)领带。主礼念完“导言”、“圣咏”和“祷词”后,向遗体和棺柩洒圣水,同时念:“现在我们向亡者的遗体洒圣水,追忆他(她)曾经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成为基督的门徒;愿他(她)也能追随基督到达永福的天乡。”其他在场的人皆可随后洒圣水。接着献香,可用线香,由主礼奉香,然后插入香炉;如用手提式香炉,由主礼环绕遗体、棺柩奉香。献香时说:“我们向亡者遗体奉香,表示我们的敬意,因为亡者的躯体自领洗后,就成为圣神的宫殿,我们希望他(她)的身体在日后同耶稣一样获得复活的光荣。”然后,全体唱“天主经”结束。

    为亡者诵祷礼:出殡前夕,可在亡者家中或殡仪馆举行

    “为亡者祈祷礼”。神父到场主礼,穿短白衣,带黑色(或紫色)领带。此礼如弥撒的圣道礼仪一般,有“集祷经”、“读经”、“答唱咏”、“福音”及“为亡者祈祷文”。礼仪在“天主经”及为亡者祈祷的圣歌声中结束。

拜安所

    拜安所(江南地区称:做追思):按照圣教会传统,人死后会由家人入殓,将棺椁抬入堂里,于棺椁前或周围安置苦像、烛台、圣水罐等,亦可摆置亡者遗像。此即“安所(追思台)”。待“倒头弥撒”后,神父换黑嘎巴,列队至安所处,诵念《安所经》,再由吊唁者向棺椁或遗像洒圣水、祈祷、吊唁,苦主则鞠躬谢礼,此即为“拜安所”,每年追思已亡瞻礼,堂区会在圣堂中央搭建追思台、弥撒后统一做公追思,追念一总的炼灵。

倒头弥撒

    倒头弥撒(上海地区称:报丧弥撒):教友去世后做的第一台黑弥撒,称“倒头弥撒”。每逢周年时,再做追思弥撒的,则穿紫祭衣。

    告别礼:在遗体火化或安葬当日,首先为亡者举行大礼追思弥撒,弥撒后举行告别礼。告别礼可在教堂或亡者家庭或殡仪馆举行。主礼穿长白衣,披黑色(或紫色)圆氅衣,站在棺柩或遗体旁,面向教友;辅礼者持圣水瓶和香炉站立两边。主礼首先邀请大家为亡者祈祷,并领唱“告别曲”,向棺柩(或遗体)洒圣水、奉香;接着领唱“炼灵祷文”,求圣母玛利亚和诸圣为亡者转祷。告别礼后,起棺至墓地,或将遗体运至火葬场火化。

    安葬礼:到达墓地后,主礼穿礼服如上,先祝福墓穴,向墓穴及棺柩(或骨灰盒)洒圣水、奉香,并为亡者祈祷。祈祷后,棺柩或骨灰盒入土,主礼念:“上主!求你赐给他(她)永远的安息。”众答:“并以永恒的光辉照耀他(她)。”埋葬完毕,全体送殡者在墓前三鞠躬。礼毕。

   父母去世后,天主教教友,该按教会丧葬礼办理,同自己的本堂神父去商定日期,求神父为亡亲举行殡葬弥撒,行告别礼及下葬礼。每年到了父母的忌日,教会所定的追思已亡日(十一月二日)及炼灵月(十一月),要为已亡父母祈祷、献弥撒、行善功追念他们,求主赏赐他们的灵魂早登天国。
 
教会与中国的丧葬礼俗
    中国民间之丧葬礼俗,如佛教和道教所举行之法事,以及民间的种种迷信行为,教友是不该举行或参与的。至于没有迷信色彩的社会礼俗,比如社会上通行的家’祭、公祭、在灵堂放亡者牌位或遗像,前面点燃香烛,供放鲜花果酒,以示追念,教友是可举行或参与的。但烧冥纸、金银铝箔、纸人等迷信行为,为教友是不可以的。至于作七,在民间甚为流行,教友在此期间为亡者祈祷、献弥撒、行善功是可以的。
    农历七月为鬼月之事,纯为民间迷信,教友不该信从。但在此月份愿为亡者祈祷献弥撒、行善功,求主早赐升天是可以的。
     每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扫墓节,教友可按民俗扫墓,墓;前献鲜花果酒、点燃香烛,以示孝思。但不可烧冥纸或压放冥纸冥衣等迷信之物。教会鼓励教友前往墓地,为亡亲之灵祈祷献弥撒,以求圣化此民俗节日。
    按中国历年传统,农历新年家家户户举行祭祖典礼,追念祖先和祖先所留下之美德,以便继承发扬,促进敦风俗、厚教化之目的,亦即儒家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目的,站在教会立场说:祭祖却是一桩伦理善举,教友可以举行,而且教会鼓励教友举行,以便圣化此风俗,引导国人归依救主基督。至于少数民众,以为祖先成神,可保护后代子孙之说,乃系后人的错误思想,由无知所造成,与古人立礼之原意不合,予以纠正即可。
     至于祭孔之事,为历代所重视,最近更为政府所提倡且公开声明,纯系社会教育活动,并无任何宗教含义。为此教友可以参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