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得叩首之拜有其历史渊源,不含任何侮辱,贬低人性的意义。
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叩头是东亚一种传统仪式和礼节,又称为磕头。行此礼的人以双膝跪地,以头触地。用以表示高度的忠诚和尊敬。这种仪式用于对神,父母,师父,君王。到清代则演变为包括下属对于长官,尤其是臣子对君主的礼仪。这种礼仪,在清朝近现代与其他国家如英国外交官员接触时,成为外交上的重大争议。
不跪不叫拜。拜,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中华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是我们现代人的跪的姿势。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跪拜是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
跪拜磕头废除了么?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所以民间依然可以使用传统跪拜礼节作为敬重父母,师父的仪式,但不适用于民众与官员。
作揖
作揖为中国人见面时的一种行礼形式,它相比于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有文化底蕴的特点。“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古人为何以左为尊?一般的解释是: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关于拜师
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至现代,中国的中医药、传统艺术等行当仍采取拜师从业、传授技能的方式。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拜师磕头”除了对师父表达极大的尊敬外,也显示出学徒对学习这门技艺所下的决心、诚心。我们常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这种方式如今在平时是不轻易使用的,正是因为“不轻易”所表达出来的才是最具分量,最强烈的。
拜师是一件双赢的事,许多传统的艺术流派,都是依靠传人来传承的,因为没有传人而导致流派失传的事时有发生。而对学生来讲,拜名师既可以在艺术上有所长进,也更容易得到业界的认可。
不适用磕头的人
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与基督教(新教)徒是拒接磕头这个礼节的,穆斯林认为只崇拜独一的真主安拉,不能给人下跪、鞠躬、磕头等。而基督教(新教)认为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故不磕头。
天主教会对中华礼节——磕头的尊重
相对而言,天主教更注重福音本地化,认为只要没有迷信的成分,一些文化性的风俗习惯是值得尊重的,甚至一些很有积极成分的内容可以提倡。那就是说,如果没有迷信的成分,至少是不会禁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跪拜,只要不是迷信的,会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