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城内四大清真寺

(2013-03-06 17:47:24)
标签:

文化

分类: 北京故事

1.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南城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牛街礼拜寺是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曾于1955年、1979年、1996年多次对该寺进行修葺。
建筑和文物
    牛街礼拜寺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并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
主要建筑有大殿、宣礼楼、望月楼、对厅、讲堂、碑亭等;大殿五楹三进,纵深十多丈,建筑规模较大;大殿后部穹隆藻井系宋代建筑,两侧镂空雕窗的图案系阿拉伯文,笔法苍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库法体”。
   寺内保存着一批重要文物与碑刻,其中有两块阿拉伯文墓碑,以及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文、阿拉伯文两种文字所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是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对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据该寺原存墓碑载,南宋末波斯人艾哈迈德、布哈拉人阿力曾来寺讲学,死后均葬于寺侧跨院丝柏树下。
2东四清真寺
   东四清真寺是位于北京市东四南大街13号的一座清真礼拜寺。现为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驻地。1984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四清真寺始建于元代的1356年;也有人认为它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是由后军都督同知陈友捐资创建的。

3花市清真寺
   花市清真寺是北京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花市大街南侧。

历史
   花市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据说原为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回族)的府第,后改成清真寺。该寺所存刻石载,明朝、清朝该寺多次重修,其中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重修规模较大。雍正七年(1729年),赐该寺御碑,并建碑亭一座。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因附近地区失火殃及该寺,故再次重修该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修。
寺内现存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裕亲王所书“清真”木匾,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真一无二”牌匾,分别悬于大殿敞厅两侧墙壁。寺内还有雍正七年(1729年)御赐碑,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礼拜寺碑记》。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蔡元培等人常在此议事,支持孙中山“五族共和,振兴中华”,反对袁世凯复辟。1912年7月7日,中国回教俱进会在该寺成立。1984年,花市清真寺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崇文区伊斯兰教协会设于该寺。
建筑
    该寺东起南羊市口街,西到浴池胡同,北到西花市大街,南到手帕胡同。该寺坐西朝东,正门在南羊市口街内。
4马甸清真寺
  马甸,原名马店,是北京回族同胞聚居区之一。地点在北京德胜门外,原德胜门外关厢地区之北,现京昌高速公路之西。南起北三环,北至元大都北土城遗址。长约一公里。
 这里的回族同胞大多来自祖国西北,尤以陕西籍者为多。西北地区的百姓,尤其是回民百姓,多以经营马、牛、羊、驼为业,久之,这里便成为回族同胞聚居区。
  由于马牛羊驼行业的日益扩大,马市迁到了德胜门外关厢,最盛时有48家马店;牛店迁到了北小关,羊店就集中在马甸了,北京曾流传这样的话:“马甸无羊市无肉。”
  马甸清真寺建自康熙年间。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当地13家羊店慷慨解囊,各界贤达、各界群众,群策群力,捐银计三千余两。
  清真寺重修竣工之后,只见九级台阶烘托起16间大殿,显得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大殿门柱上有取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训义的抱柱联,上联是:生天生地更生生;下联是:化人化物能化化。因为马甸的回民多由西北迁徒而来,所以这里的清真寺具有西北建筑风格。大殿中为窑洞式殿堂,大殿之外,尚有房屋21间,左边的为讲学经堂,右边的为清真小学讲堂及乡老起居之所。修毕撰立《重修京都德胜门外马甸礼拜寺碑记》,今仍立于寺内。

 1920年代到1930年代,马甸回民在西村建立清真女寺,胡师娘传经领拜。从清朝到1945年,马甸清真寺一直开办大学,讲授《古兰经》并培训阿訇。清真寺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马甸羊店每出售一只羊,清真寺收取买卖双方各一分钱;回民住户按月向清真寺交供给;清真寺出租土地百余亩。
    1958年,马甸清真寺停止宗教活动,改为工厂,阿訇们参加生产。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拆毁清真寺垂花门及大殿蓝色琉璃顶子,将瓷花大鱼缸、明代古玩、地毯、大铜香炉拉走。古柏也遭到砍伐。
   1980年,西村女寺被收回,成立回民服务所,又改建为三层楼房的回民托儿所。后来,马甸清真寺收回寺产,恢复原貌,并恢复宗教活动,通过出租部分房屋及开办“穆光牛羊肉店”获得日常经费。1989年,由本地乡老发起,重修了大殿和南北讲堂。

东直门外清真寺
   东直门外清真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察慈小区6号,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东直门外清真寺原址在东直门外小街北下关68号(原东直门外二里庄)。
安外清真寺
    安外清真寺全名安定门外大关清真寺,位于青年湖公园里。清嘉庆年间建。占地500余平方米,有大殿、教长室、讲堂、男女沐浴室。大殿前有古柏。1990年重开。现在的清真寺是一座明清建筑群。中轴线上,寺门、望月楼、屏门、大殿依次排列。两旁有庑殿,并附有女寺。
南豆芽清真寺
    南豆芽清真寺,位于朝内大街北二百米,与东二环路相距一百米。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寺始建于元代,主要建筑有寺门、礼拜殿及配房等。 2003年,按照开发建设规划,该寺向西南迁移约100米,规模有所扩大,寺门改在西面,面阔增为三间。现仍为穆斯林礼拜场所。
南上坡清真寺
    南上坡清真寺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座清真寺。
    南上坡清真寺原来位于朝阳区朝外头条路西。在雅宝路二期改造工程中,南上坡清真寺被拆除,同时大批回族居民搬迁至南磨房乡、潘家园、劲松地区,现该地区有8000多名回族居民。其后,部分朝阳区人大代表连续两年提出建议,呼吁朝阳区人民政府在南磨房地区选址重建南上坡清真寺。朝阳区人大常委会经调研,将该建议列为2008年重点督办的建议。2008年有报道称,重建选址工作已完成,重建工作已启动。但后来重建工作遇到困难,迟迟未能推进。2012年,北京市规划局朝阳分局完成了南上坡清真寺项目规划选址工作。项目选址于现状松榆北路和规划南磨房路交汇口的西北角,建设用地规模大约0.25公顷,总建筑规模大约4000平方米。

前门清真寺

   前门清真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扬威胡同9号,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前门清真寺原来寺门南临笤帚胡同,曾名笤帚胡同清真寺。2000年改名为前门清真寺。该寺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该清真寺原存有蕃人华巴巴手抄本《古兰经》一本,硬木经箱一个。礼拜寺占地面积约1800平米。为北京传统四合院形式。进门路南有沐浴室,两侧是门房,整个院落呈正方形,环境非常静谧。据说始建于明初,大明开国元勋常遇春将军跟随燕王朱棣来到北京后,先后在北京修建了三座清真寺,笤帚胡同清真寺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座是昌平清真寺和花市清真寺。

 德外清真寺(清真法源寺)
   清真法源寺在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200号,该寺亦称德外大街清真寺。清康熙初年重修,1983年重修。现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整个寺院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古雅、端庄、幽美壮观。大殿内悬挂有中共中央委员刘格平(回族穆斯林)题写的匾额和民国时期马福祥先生题写的匾额各1块。正门外有影壁1座。正门1间,横额上书“开天古教”。正门两旁各开1门。二门为一座重檐建筑,二门外北为洗浴室,南为客房。二门内有讲堂、大殿、窑殿、邦克楼。清康熙初年重修,1983年重修。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整个寺院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古雅、端庄、幽美壮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