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怀疑与学问》中的“消极”与“积极”在《语文报初中教师版》2021年1月20日发表

(2021-03-07 12:25:33)
标签:

足迹

文化

杂谈

分类: 科研任务

也谈《怀疑与学问》中的“消极”与“积极”在《语文报初中教师版》2021年1月20日发表

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 丁曰宏

摘要:用辞典中的义项很难对《怀疑与学问》中的“消极”与“积极”进行解释。其实,它们的含义跟“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中的“消极”与“积极”意义相近,可作“规范”与“提高”解。

关键词:消极 积极  规范 提高 零度

   最近,听了几节《怀疑与学问》的异构课,我感到疑惑,几位老师对文中的“消极”与“积极”两词都避而不谈。果然,就有学生理解错误:肖培东《替换出火花,有序练思维——〈怀疑与学问〉教学思考》(《语文建设》201812期):“生:先讲消极方面的,后面再讲积极方面的,先抑后扬。师:这不能叫先抑后扬。叫什么呢?对了,逐层深入,层次递进。辨伪去妄是吸收,然后是新的创造,所以说后面那一部分建立在前面那一部分的基础上。难怪作者用了什么关联词?生:不仅……也……。师:这又是层层递进。”

   不仅学生理解有错误,就是老师又何尝理解对了呢?杨其滔《这个“消极”、“积极”不寻常——对<</span>怀疑与学问>中心句的理解》(《中学语文》200523期)认为:“句中的‘消极’和‘积极’,分别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意。”更有甚者,陈恒军《〈怀疑与学问〉中的“怀疑”》(《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7期)认为:“怀疑在治学中使人不盲从,不迷信,使人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从而辨伪去妄,何以说是否定的、反面的或是阻碍事物的作用呢?难道在治学过程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是怀疑的积极意义方面的作用吗?所以笔者认为……一句中当去掉‘消极’‘积极’两词。”

   其实,写于1934年的《怀疑与学问》可能借鉴了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因为,其中的“消极”“积极”意思大体相近。

《修辞学发凡》,将修辞作了两大分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第一,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第二,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而要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概况,就须把对象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所以这一方面的修辞总是消极的,总拿明白做它的总目标。而要明白,大抵应当:使它没有闲事杂物来乱意;没有奇言怪语来分心。”“故那努力,完全是消极的。只是零度对于零度以下的努力。”“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而要使人感受,却必须积极地利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素……”“积极修辞可以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消极手法侧重在理解,积极手法侧重在情感。”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是《修辞学发凡》所用的特定的术语。并没有把积极作“肯定的”、“正面的”用,也没有把消极作“否定的”、“反面的”用。消极修辞既然拿“明白”作为总目标,那它就不是“否定修辞”。余永德主编的《语文小辞海》将“消极修辞”也称为“普通修辞”或“规范修辞”;将“积极修辞”也称为“高级修辞”或“艺术修辞”。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里的“消极”和“积极”理解为“规范”和“提高”。“消极修辞”就是“规范修辞”,“积极修辞”就是“提高修辞”。按照这样的思路,《怀疑与学问》中心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的“消极”与“积极”,也完全可以用“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中的“消极”与“积极”来解释:“消极”就是“规范”,“积极”就是“提高”;“消极”就是“零度对零度以下的努力”,“积极”就是零度以上以至无穷的努力。

“消极”与“积极”的这种用法,并非陈望道的发明。修辞上的“消极”与“积极”的区分出现在上世纪初。清光绪三十年,龙伯纯的《文字发凡》先用这两个术语。“语彩者,言语上的彩色,属于外形的词藻是也……想彩,思想的彩色,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二者。”(《修辞学研究》第二辑)1921年《教育杂志》刊载王云六的《国语修辞法述概》,将文章分为“平叙的——消极的修辞现象;修饰的——积极的修辞现象”。1921年陈望道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底美质》一文,将文章分为三个美质:明晰、遒劲和流畅。其实,明晰相当于消极手法,遒劲和流畅相当于积极手法。1924年陈望道在《修辞学在中国之使命》里,开始把消极和积极作为修辞学的职务。他说:“修辞学的职务,就消极方面说,就是要使不至于不通;就积极方面说,就是要使成为工。”即把“通”当做消极修辞的职务,把 “工”当做积极修辞的职务。到1932年《修辞学发凡》的问世,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作为修辞的两大分野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

将“消极”和“积极”作为相对而不是相反的词的特定用法还有不少。 《辞海》“理性”词条有这样的叙述:“他(黑格尔)将理性区分为消极理性与积极理性。认为消极理性是认识到‘正’、‘反’两面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阶段,在积极理性中‘正’、‘反’两面才得到统一;只有到达积极理性阶段,才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刻地把握事物”。《东方艺术》(201217期)中,有一篇《绘画课——消极与积极的风格》的文章。文中说:“在当代的绘画实践中,对不同风格的挪用,对‘个人性’概念的怀疑与拒绝,对物性存在的尊重与发掘,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去风格’的,即消极风格的线索。与此主动构成对比的则是,在绘画观念化的背景下再次强调个人风格与绘画语言,这又形成了一条积极风格的实践路线。”  在这两例中, “消极”与“积极”同样可以用“零度对零度以下的努力” 和“零度以上以至无穷的努力”来解释。

像这样的问题,作为教育部2018年审定的义务教育的教科书,理应做一个注释,以防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