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剡地行游记(三)----董村,里泄下村,小黄山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向往你,是因为你有小黄山的美誉!走近你,是因为你有黄山石的奇,天姥山的秀,还有那一山青绿,一溪青灵!
从山顶观景台望去,村子的后方,游步道边,五爿石组成了一个石象立于青绿色的山腰中,硕大的耳朵,醒目的眼睛和象鼻,真的是维妙维俏!其石虽不是一体,却可以攀爬上去,不过要注意安全!

2019年十月,天气睛好,我带着憧憬,带着热情,一路与山水相伴,越过剡岭,经过沙溪,董村到达里泄下村。
沙溪董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处崇山峻岭,却风景如画!据新昌县地名志载:董村“古称龟溪,因村前溪中有二块岩石一大一小,形如乌龟得名。龟溪董村始于唐代,由姓氏得名!又据民国《新昌县志》记载:董氏“始祖剡令,居善政乡”始迁祖董舜祖(851--922),原籍龙游立德乡,乾宁间(894-897)官剡县令,,时天下大乱,义军四起,他弃官退隐剡东石壁龟溪,繁衍成族,为董村。

董村有上董和下董二村,上董旧称盘松,因有一古松呈弯曲盘形之状而得名,”上董”以陈姓为主,陈氏十三世“显德”,于清康熙年间自县城通明巷卜居董村,其子建有五福寺。下董,旧称门楼里,因村前有一俞公岭,站在岭上看村落,形如门楼得名也!此村俞姓为主,首迁董村的五峰俞氏十三世明伦派俞侣(1017-1096)官迪功郎,庆元府经历,致仕后游龟溪,爱其地之幽,命其子俞天透(1049-1115)在此置业筑室,以为往返宿泊之处,晚年宋神宗时,遂恝家迁居此地!

董村得山水之润,名士之爱,文物古迹众多,且不论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南湖庵三字真迹已不可见,光董村龟溪江边的元代摩崖石刻就是无价之宝了!石刻记载了元大德年间奉旨寻采水晶从宁海又至新昌,在龟溪处发现水晶地藏,采得水晶石一块,重一万多斤,时任中书左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哈刺德书写,勒石于壁,留存至今!此石刻面积大约55平方左右,共刻有123字,至今700多年了。题记有隶书,行书构成,笔法浑厚内敛,结构多变而不失严谨,与同时期赵子昂为代表的王氏书风形成强烈对比,在书法上也具有重要地位!1989年被列为第二批省重点文保单位!

从山顶观景台望去,村子的后方,游步道边,五爿石组成了一个石象立于青绿色的山腰中,硕大的耳朵,醒目的眼睛和象鼻,真的是维妙维俏!其石虽不是一体,却可以攀爬上去,不过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