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籍中日期的一些表示方法和异称

(2013-04-10 19:48:59)
标签:

日期

表示方法

二十三日

天干地支

博客

 

特此聲明

 此篇文章是西泠印社社员吴汥涌先生早年集各類資料編的一篇文章,鄙人在吴先生的博客内看见此篇文章有排版的问题,就私自编辑。今公布在我个人的博客内。望各位方家指正。

 此篇文章已經得到西泠印社社员吴汥涌先生的许可。                           

                                            

                                                         

                                                      製作人:徐軒

                                        公歷2013年4月10日

                                  昭阳大荒落年丙辰月丙午日叁月初一

 

 

古籍中日期的一些表示方法和异称

 

 

若读《资治通鉴》,可发现在每卷开头都可见到如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等字样,此外其它书籍中尚有马日齐电既望等词语,可能有些网友不知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古代年月日的一些纪年法或日期异称。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有关资料。

一、王公年号纪年法,主要是按王公在位年次纪年,在春秋、秦朝之时使用,如鲁隐公元年、宋穆公七年和秦文公四十七年等都是指公元前722年。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主是特点是每一帝即位建立一个元号,在位中间可改元。从明清时代起一帝一元,因些可用年号呼其名如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洪武是年号。

三、干支纪年法,东汉王莽开始使用,用天干(10位)地支(12位)配合。周期较长,农历一直沿用至今。如公元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

四、岁星纪年法,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主要是根据木星在天体运行的规律纪年。在木星轨道上分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取十二个次名。如岁在星纪(《国语》)岁在折木(《春秋》)等。

 五、太岁纪年法,用假想岁星由东向西,名为太岁,十二等分按十二辰。如太岁在寅(《汉书》)。

六、十二肖属纪年法,在少数民族和民间流传使用,用十二辰配十二兽名(子鼠、丑牛……)来使用,如泰定鼠儿年(《泰山圣旨碑》)。泰定是年号,鼠儿年指子年,即公元1329年。  

       七、公元纪年法,国际通用,以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舶来品)

 

详细对应关系如下:    

    岁星十二次    太岁十二辰   (太岁十二辰的别名)     十二肖属

       星纪           丑         赤奋若        牛

       玄枵           子         困敦         鼠

       诹訾           亥         大渊献        猪

       降娄           戌         阉茂         狗

       大梁           酉         作噩         鸡

       实沈           申         涒滩         猴

       鹑首           未         协洽         羊

       鹑火           午         敦牂         马

       鹑尾           巳         大荒落        蛇

       寿星           辰         执徐         龙

       大火           卯         单阏         兔

       折木           寅         摄提格        虎

 

西汉历家给十天干配十个名称,叫岁阳,其对应关系如下:

 

        岁          阳        天       

       阏蓬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着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岁阳与十二辰别名配合是:阏蓬摄提格(甲寅年)、旃蒙单阏(乙卯年)、以此类推。如《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起着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即表示从戊寅年开始到壬子年结束。具体年份表示如下:

 

甲子(阏逢困敦)  乙丑(旃蒙赤奋若)  丙寅(柔兆摄提格)  丁卯(强圉单阏)

戊辰(箸雍执徐)  已巳(屠维大荒落)  庚午(上章敦牂)    辛未(重光协洽)

壬申(玄黓涒滩)  癸酉(昭阳作噩)    申戌(阏逢阉茂)    乙亥(旃蒙大渊献)

丙子(柔兆困敦)  丁丑(强圉赤奋若)  戌寅(箸雍摄提格)  己卯(屠维单阏)

庚辰(上章执徐)  辛巳(重光大荒落)  壬午(玄黓敦牂)    癸未(昭阳协洽)

甲申(阏逢君滩)  乙酉(旃蒙作疆)    丙戌(柔兆阉茂)    丁亥(强圉大渊献)

戊子(箸雍困敦)  己丑(屠维赤奋若)  庚寅(上章摄提格)  辛卯(重光单阏)

壬辰(玄黓执徐)  癸巳(昭阳大荒落)  甲午(阏逢敦牂)    乙未(旃蒙协洽)

丙申(柔兆涒滩)  丁酉(强圉作噩)    戊戌(箸雍阉茂)    已亥(屠维大渊献)

庚子(上章困敦)  辛丑(重光赤奋若)  壬寅(玄黓摄提格)  癸卯(昭阳单阏)

甲辰(阏逢执徐)  乙巳(旃蒙大荒落)  丙午(柔兆敦牂)    丁未(强圉协洽)

戊申(箸雍涒滩)  己酉(屠维作噩)    庚戌(上章阉茂)    辛亥(重光大渊献)

壬子(玄黓困敦)  癸丑(昭阳赤奋若)  甲寅(阏逢摄提格)  乙卯(旃蒙单阏)

丙辰(柔兆执徐)  丁巳(强圉大荒落)  戊午(箸雍敦牂)    己未(屠维协洽)

庚申(上章涒滩)  辛酉(重光作噩)    壬戌(玄黓阉茂)    癸亥(昭阳大渊献)

 

其它年概念别称:  

年的前后:昔年、曩岁、旧岁、去岁、上年。明年、来年、来岁。  

年的头尾:年头,年尾、岁尾、周年、经年、经岁、匝岁。  

时间重复:频年、屡年。周年、匝月、弥月。前日、昔日、曩日。

 

四季异称:

         春:芳春、阳中、青阳、艳阳、阳节、阳春、仑灵、昭节、淑节、

             三春、九春、春节、韵节、青春。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朱序、长嬴、

             炎夏、炎节、清夏、朱律、炎序。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白藏、肖长、素节、凌辰、商节、立秋、三秋、九秋、商秋。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元英、清冬、岁余、

             元序、元冬、寒辰、严节、玄英。

 

月令:

一  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

        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

        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

        华岁,岁岁,首春,春王,元月,孟陬,元阳,

        大簇,青阳,嘉平,正阳,佳月。

二  月:仲春,中春,酣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

        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大壮,侠钟,

        中和,仲阳,阳中。

三  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

        桃月,桃浪,辰月,暮月,杪春,桐月,春杪,

        李月,三春,央月,姑洗、蚕月。

四  月:孟夏,初夏,首夏,新夏,槐夏,维夏,梅月,

        麦月,槐月,乏月,仲月,干月,阴月,麦侯,

        余月,麦秋,巳月,中吕,仲吕,槐序,正阳,

        纯阴,清和月。

五  月:仲夏,中夏,超夏,蒲月,皋月,榴月,午月,

        姤月,雨月,景风,榆月,端月,恶月,郁蒸,

        鸣蜩,蕤宾,端阳,小刑,天中,蒲节,莒节,

        艾李、浴兰节。

六  月:季夏,暮夏,杪夏,晚夏,三夏,暑月,且月,

        伏月,梓月,遯月,旦月,季月,荷月,焦月,

        未月,极暑,溽暑,组暑,天莒,林钟,精阳,

        林钟,精阳。

七  月:孟秋,新秋,首秋,兰秋,早秋,初秋,上秋,

        肇秋,肖秋,上科,初商,兰月,巧月,瓜月,

        申月,相月,京月,商月,凉月,冷月,楝月,

        夷月,申月,霜月,否月,夷则。

八  月:仲秋,正秋,迎寒,壮月,酉月,桂月,获月,

        怀月,清月,观月,柘月,桂秋,仲商,南莒,

        中秋,竹小春,大清明。

九  月:季秋,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玄月,

        咏月,朽月,菊月,戌月,杪商,无射,暮商,

        霜序,季商,秀秋,剥月,秋白,秋杪,菊序,

        三秋,无时,剥序。

十  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

        阳月,玄英,亥月,应钟,初冬,阳春,小春,

        檀月,小阳春,正阳月。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辜月,葭月,

       黄钟,畅月,阳夏,枣月,霜天,夏月,

       鸭月,霜月,冬月要,龙潜月。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苍冬,末冬,暮冬,栋月,

        穷冬,腊冬,寒冬,暮岁,穷年,严月,腊月,

        冰月,丑月,临月,极月,余月,涂月,除月,

        三冬,嘉平,暮节、大吕,穷纪,冬杪,步杪,

        杪冬,穷节,星回节。

 

日:数码纪日法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排列。

 

农历前十天加字。如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三十、三十一等。

 

干支纪日法:用天干地支相配为六十日,每六十日循环。如甲子日、乙丑日等。

 

天干纪日法:古代单用天干纪日。如楚辞《哀郢》中甲之鼌以行中的字就是天干纪日法。

 

韵目纪日法:近代用106韵配合31日。一般用于电报通讯中,也称韵目代电。如马日事变即指二十一日。具体如下:  

一日:东先董送屋          二日:冬肖肿宋沃     三日:江看讲觉绛  

四日:支毫纸阗质          五日:微歌尾未物     六日:鱼麻语御月  

七日:虞阳麌(音yù)遇曷  八日:齐庚荠霁黠     九日:佳青蟹泰屑  

十日:灰蒸贿卦药          十一日:真尤轸队陌   十二日:文侵吻震钖   

十三日:元覃阮问职         十四日:寒盐旱愿缉    十五日:删咸潸翰合  

十六日:铣谏叶          十七日:筱霰洽       十八日:巧啸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哿号         二十一日:马个   

二十二日:养祃            二十三日:梗漾     二十四日:回敬    

二十五日:有径          二十六日:寝宥       二十七日:感沁    

二十八日:俭勘          二十九:豏(音xián)(音xiàn)艳    

三十日:陷              三十一日:世引  

 

古代有些日子有特定名称:

初一:朔、月始苏。

初二:既朔、死魄、旁死魄。  

初三:朏(音匪)、哉生明。  

初四:既生明  

初八:恒、上弦。            

十四:几望。  

十五:望。                   

十六:既望、生魄、哉生魄。  

十七:既生魄。              

二十三:下弦。  

二十九或三十:晦、几朔。

 

每日时刻的特称或异称:  

日的前后:今日,今朝,明日,翌日,诘朝。前日,曩日,畴昔,昔日。  

      晓:昧爽,昧旦,平明,破晓。  

      昼:亭午,卓午。  

      夜:哺夕,日余,清宵,良宵,变夜,兰夜,宵分,夜分,五夜,午夜,

          子时,夜半,三更,丙夜,子夜。  

      时:鸡鸣,四更,丁夜,寅时,平旦、五更,戌夜,辰时,食时。巳时,

 

一日分法:

上午。午时,日中,正午,未时,日映,    

下午。酉时,日入,戌时,黄昏,初更。申夜,亥夜,亥时,人定。

 

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春节,鸡日。    

初二:狗日。    

初三:猪日。    

初四:羊日。    

初五:牛日。    

初七:人曰。    

初九:玉皇诞。    

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十:天穿日,天饥日。    

二十三:补天穿日。

二月初一:中和日。   

    初二:孟子诞。    

    初三:文昌诞。     

    十二:百花生日。    

    十五:花朝日(同百花生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友朋节。    

    初五:禹诞四月  

    初八:佛诞(浴佛节)。    

    十九日:浣花日,踏青日。

五月初一:女儿节。    

    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端阳(重午)。    

六月初六:天贶节。

    十三:关圣诞六月     

    二十八:火节(吃生)。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盂兰节。   

八月初一:天医节(祭黄帝歧伯)。    

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初八:腊日    

  二十三:祀灶节(小年)。    

  二十九:除日、小除夕,岁除,    

  三十:除夕,大除夕,守岁。(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