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日期的一些表示方法和异称
(2013-04-10 19:48:59)
标签:
日期表示方法二十三日天干地支博客 |
特此聲明
古籍中日期的一些表示方法和异称
若读《资治通鉴》,可发现在每卷开头都可见到如“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等字样,此外其它书籍中尚有“马日”、“齐电”、“既望”等词语,可能有些网友不知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古代年月日的一些纪年法或日期异称。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有关资料。
一、王公年号纪年法,主要是按王公在位年次纪年,在春秋、秦朝之时使用,如鲁隐公元年、宋穆公七年和秦文公四十七年等都是指公元前722年。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主是特点是每一帝即位建立一个元号,在位中间可改元。从明清时代起一帝一元,因些可用年号呼其名如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洪武是年号。
三、干支纪年法,东汉王莽开始使用,用天干(10位)地支(12位)配合。周期较长,农历一直沿用至今。如公元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
四、岁星纪年法,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主要是根据木星在天体运行的规律纪年。在木星轨道上分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取十二个次名。如“岁在星纪”(《国语》)“岁在折木”(《春秋》)等。
六、十二肖属纪年法,在少数民族和民间流传使用,用十二辰配十二兽名(子鼠、丑牛……)来使用,如“泰定鼠儿年”(《泰山圣旨碑》)。泰定是年号,鼠儿年指子年,即公元1329年。
详细对应关系如下:
西汉历家给十天干配十个名称,叫“岁阳”,其对应关系如下:
岁阳与十二辰别名配合是:阏蓬摄提格(甲寅年)、旃蒙单阏(乙卯年)、以此类推。如《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起着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即表示从戊寅年开始到壬子年结束。具体年份表示如下:
甲子(阏逢困敦)
戊辰(箸雍执徐)
壬申(玄黓涒滩)
丙子(柔兆困敦)
庚辰(上章执徐)
甲申(阏逢君滩)
戊子(箸雍困敦)
壬辰(玄黓执徐)
丙申(柔兆涒滩)
庚子(上章困敦)
甲辰(阏逢执徐)
戊申(箸雍涒滩)
壬子(玄黓困敦)
丙辰(柔兆执徐)
庚申(上章涒滩)
其它年概念别称:
年的前后:昔年、曩岁、旧岁、去岁、上年。明年、来年、来岁。
年的头尾:年头,年尾、岁尾、周年、经年、经岁、匝岁。
时间重复:频年、屡年。周年、匝月、弥月。前日、昔日、曩日。
四季异称:
月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辜月,葭月,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苍冬,末冬,暮冬,栋月,
日:数码纪日法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排列。
农历前十天加“初”字。如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三十、三十一等。
干支纪日法:用天干地支相配为六十日,每六十日循环。如甲子日、乙丑日等。
天干纪日法:古代单用天干纪日。如楚辞《哀郢》中“甲之鼌以行”中的“甲”字就是天干纪日法。
韵目纪日法:近代用106韵配合31日。一般用于电报通讯中,也称“韵目代电”。如“马日事变”即指二十一日。具体如下:
一日:东先董送屋
四日:支毫纸阗质
七日:虞阳麌(音yù)遇曷 八日:齐庚荠霁黠
十日:灰蒸贿卦药
十三日:元覃阮问职
十六日:铣谏叶
十九日:皓效
二十二日:养祃
二十五日:有径
二十八日:俭勘
三十日:陷
古代有些日子有特定名称:
初一:朔、月始苏。
初二:既朔、死魄、旁死魄。
初三:朏(音匪)、哉生明。
初四:既生明
初八:恒、上弦。
十四:几望。
十五:望。
十六:既望、生魄、哉生魄。
十七:既生魄。
二十三:下弦。
二十九或三十:晦、几朔。
每日时刻的特称或异称:
日的前后:今日,今朝,明日,翌日,诘朝。前日,曩日,畴昔,昔日。
一日分法:
上午。午时,日中,正午,未时,日映,
下午。酉时,日入,戌时,黄昏,初更。申夜,亥夜,亥时,人定。
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春节,鸡日。
初二:狗日。
初三:猪日。
初四:羊日。
初五:牛日。
初七:人曰。
初九:玉皇诞。
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十:天穿日,天饥日。
二十三:补天穿日。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友朋节。
五月初一:女儿节。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盂兰节。
八月初一:天医节(祭黄帝歧伯)。
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初八: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