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花角金鹿栖息之所
戴胜鸟儿育雏之乡
衰落王朝振兴之地
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http://s14/large/002SG4C1zy6MHKT8U0J3d
也许,很多人都记得成吉思汗的这首诗,也深深地沉浸在他被鄂尔多斯高原美景吸引掉落了马鞭而不愿拾起的故事中。高原辽阔,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的人,恐怕永远也想象不出它的壮阔与哀伤,也不会知道,在这里,此处芳草青青,彼处大漠茫茫,曾经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狼烟,通通都成了黑白底片,在历史的倒影中泛着岁月的光华。
一个午后,行走在伊金霍洛旗的巴音昌呼格草原,因为有当地达尔扈特人的引领,我们才得以发觉,原来在这片一代天骄心心念念的土地上,还有如此具化的一处,竖着石碑——“宝日特洛亥”(蒙古语“棕色的头形状的丘陵”的意思),石碑虽略有剥蚀,碑文仍清晰可见,“相传成吉思汗征战西夏路经此地时马鞭坠落的地方。”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已,再没有了树碑的时间与人物。石碑处,有一个不大的敖包。听达尔扈特人说,这敖包是当地牧民为了纪念这个神圣的地方而搭建的,在成陵管委会的帮助下立的牌子。石碑处比周边之地略高,顺着石碑望去,成吉思汗陵就被写意在了背景里。
谁曾想,这方辽阔的原野,兀自收藏着那八百年前的兴衰,这么细心,又这么静默。它就在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的不远处,而景区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每日来来往往,却没有谁,触摸到了它的风骨。
挺立着,不为人群的朝拜,坚毅着,不为热闹的喧嚣。这石碑,一定含了成吉思汗的最后指示——我愿醉卧于此,共黄土长眠。
离石碑不远处,就是神泉了。神泉全名为“陶高布拉格泉”,相传在1227年成吉思汗的灵车经过这里的时候,车轮忽就陷进了沼泽之中,任凭多少驼马都拉不动。而护卫队伍的随行车上并没有什么挖掘工具,智慧的蒙古人便拿出了做饭的锅,耐心地挖。当一段苦力并没有得到成果的时候,蒙古人不再执拗于要拉起灵车,他们忽然想起了成吉思汗的话!
那还是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途中路过这儿,马鞭掉落了,随行部下正要为他拾起,却被他制止了。他似乎了悟到了什么,是不是长生天的旨意呢,这水草丰美的草原,许就是他白发之时的“享乐之邦”了吧。
我们不禁安然地猜想,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一定也在这儿留恋了片刻,他或许在那一刻才有了疲惫,而放眼一统的草原,他仍要出发。然后,他明确地指示了部下,将来,就安葬于此。
对于马鞭,蒙古人心里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马背上打闯出的天下,让他们与马结下了“良缘”。他们爱马,就要为马配备最好的“装备”,马鞭就是其一。那驰骋奔腾、策马扬鞭中的快慰中,很大程度来自于清脆的鞭响吧。在蒙古人看来,马鞭是可以避邪的。假若谁家的孩子在夜里因噩梦而哭,只要把马鞭放在枕头底下,那哭声即刻就止。神奇么?这是上苍交付马鞍的力量么?我抬头望了望不远处的柳树,竟感觉它们都是马鞭,一个个交织捆绑,一起在眺望,在守护,在生长。
经过了成吉思汗灵车护卫队伍的一番挖掘,沼泽变成了神泉。而这方神泉,以后就成了当地牧民的水源,常年不竭。它不仅供应了当地人家的人畜饮水,甚至还被建成了水库。迎着盈盈水光,我们好奇地走过去。天还不很暖,但水已从冰冻中苏醒,静静的。我们用拾来的长棍试探着捅下去,发现神泉简直有点深不可测。
据说,神泉的水面面积有3000 平方米。依稀可见曾经的跑马道和木桥。2002年,电视剧《我的鄂尔多斯》就在这里实景拍摄,那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联合制作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献礼之作。它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末成吉思汗陵西迁为背景,描述了两国四方(国、共、蒙、日)围绕实现和阻止成吉思汗陵西迁展开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冲突和斗争。如今站在高原之上,回想成吉思汗陵昨天的颠沛与今日的安宁,禁不住仍要感慨万千。这一曲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高歌啊,有着怎样的勇气和执着,才成就了文明与和谐的脉络!
还有一些当年拍摄的场景,散落在草原深处。成吉思汗的点将台、硕大的银碗,以及一些大小不一的蒙古包,都暗了颜色,落了风华。若不是一些自得的马悠然在此,真让人想象不来这里曾有过那么多的故事。
时有飞鸟掠过,仿若在呼唤春的到来。鸟儿落在神泉边,那些未消的雪轻轻漫散于凸起的草滩中,甘甜的泉水,伴着神秘的传说,透过围栏,都成了符号,融进了自然。
听说在拍摄《我的鄂尔多斯》中,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要拍王爷在台上看赛马的戏时,剧组临时搭了个台子。演员都在一旁吃饭,忽然轰地一声,整个台子倒塌了,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幸运的是,因为没在拍摄,所以没有人员伤亡。也由此,虔诚的草原儿女更加笃信那句流传已久的话,“成吉思汗陵,这是一片圣地,这里的人们有着成吉思汗在护佑。”
微风,还有点凉,沿着不算道路的道路,我们回到了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天依旧那么蓝,云仍是自由自在。景区内久久回响着英雄的声音,你听,“每一座毡房的梦里,都有你打马走过”……
历史深深的映在了草原的蓝天白云里,成吉思汗精神也深深的映在了鄂尔多斯人的骨髓里。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胸怀宽广,豪放而不居小节。
听说鄂尔多斯经济最发达的时候出了一个笑话,内容是:一个外地商人来鄂尔多斯经商,受到当地人的款待和生意上的大力支持。在当地朋友请商人喝酒吃饭期间,商人的老乡打来电换问情况如何,他按了电话之后回了一条有名的六字短信“钱多,人傻,快来!”于是商人的朋友带着他的老乡来鄂尔多斯创业。我想他们应该确实在鄂尔多斯赚了不少钱。这个故事虽有些讥讽的含义,但是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想我们应该为鄂尔多斯人的“傻”点个赞。正是应为这种“傻”让每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相互不那么陌生和猜忌,让整个城市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儿和家的感觉。
初来鄂尔多斯,举目无亲,在这个高楼林立、被打扫的一尘不染的城市中感到些陌生感。但是渐渐的通过微信朋友圈认识了当地的朋友,在线下聚会中喝着当地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酒,吃着炖羊肉、酸烩菜和各种地方特色菜。只要你和他们一醉方休的喝几次,你会发现他们都会成为你的朋友,他们都会诚心实意的与你相处。
在鄂尔多斯,感情沟通的最好媒介就是酒。这一点也许继承了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人的感情沟通方式。鄂尔多斯人的感情如同当地的鄂尔多斯酒一样,开始接触的时候清淡柔雅,含蓄而不愿意诉说太多。当逐步相互了解之后才发现他是你最贴心的朋友。
鄂尔多斯的酒文化代表了鄂尔多斯人的性格和生活态度。鄂尔多斯酒的文化则体现了鄂尔多斯人与生俱来的热心,不擅表达,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小编突然在想:成吉思汗的马鞭为何落在了鄂尔多斯,会不会是因为他当时喝酒喝醉了,骑马途中把马鞭丢在了这里。告诉人们这里的风景美,酒更美......当时的美酒就是后来的鄂尔多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