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地震小史

一、霍山地震历史概述
霍山县地质构造复杂,受多条地震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各断裂间互有切割和错动,境内地震活动频繁,历史地震和现代中小地震活动的频次与强度在中国东部地区显得十分突出,是我国东部地区著名的“震情窗口”。霍山历史上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9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两次。1917年1月24日发生在霍山南西的6.25级地震,是迄今为止安徽省最大的地震,其极震区面积达236.4平方公里,烈度达8至9度,造成了数十人死亡和巨大财产损失。最近三十多年的地震监测实践表明,霍山频频发生中小地震,而且震源很浅,几乎都在20公里以内,震中周围常能听到地声。为此,霍山县多年来一直是安徽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破坏性地震在霍山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在注意预防的同时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http://s7/mw690/9d56d2c3gx6DjvAcZaCc6&690
二、霍山1917年6.25级地震情况
发震日期:1917年1月24日,民国 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东经116.2°。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http://s14/mw690/9d56d2c3gx6DjvCpgst1d&690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全境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全县恐慌。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其余诸佛庵、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
1954年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正月初二早晨地震,自西向东北,山摇树摆,路上行人立足不定,鸡飞狗走,猪牛惊窜奔鸣,塘水震荡,游鱼飞跃,锅台及间墙亦有倒塌者。尤以县之西南境为最烈,如黑石渡、诸佛庵、鹿吐石铺、佛子岭等区,山崩地裂,岩石崩坠,墙倒屋塌,压伤人畜者有之。”
1971年3月10日武汉地震队赴霍山地震考察队的《霍山县一九一七年地震强震区调查报告》:“霍山地震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八度。在霍山县落儿岭公社所辖烂泥坳至黑石渡一线呈北东向分布(图2—6)。其范围包括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古桥畈、马家岭、百步街、烂泥坳、汪家铺、半竹园、清潭沟等地区。在本地区内,陈旧的房子都倒塌了,掉砖掉瓦普遍存在,甚至较好的房屋也歪斜,墙上裂缝,锅台几乎无完好者。落儿岭、鹿吐石铺、烂泥坳、黑石渡等地道路普遍发裂,且有冒水冒沙现象。落儿岭、鹿吐石铺一带山石裂缝,甚至出现山崩,落儿岭鸟龟峡的“垮石崖”就是这次地震的山石垮落形成而得名的。地震使河水、田水普遍起波浪、变深,鹿吐石铺一口井地震后干涸,甚至一年后也没有井水。由于房倒屋塌和山石崩落,本地区共打死十余人,受伤的人就无法统计了。”
1984年六安地区地震局管玉艺的《关于一九一七年霍山6.25级地震考察》:极震区等震线“呈长轴为北东向椭圆”,“极震区面积为236.4平方公里”,“累计死亡人数为36人”。极震区外震害情况:霍山县城关:“部分无依持之土墙及砖砌空心隔墙因震动而倒塌,曾有人受伤。厨房内烟囱大部分倒塌,锅台亦有震裂。……文峰塔……底部石造一层各面均有裂缝。街上倒了一些房子,土墙多倒塌。”(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