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语文优质课评委点评材料4
(2013-10-15 09:35:12)| 分类: 教研活动 |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是在优质课过去几天之后才构思这份反思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平静一下,等那些繁荣冷却一些看效能,等那些失误沉淀一下看全篇,等那些惊喜平复一点看质量,等那些缺憾淡化一点看整体,等那些猛烈变柔和一些看影响。课堂美则美矣,好则好矣,总该用一种平和的眼光看课堂现象,再回归我们该回归的学科本质。
一、关于教材挖掘
解读文本,挖掘教材,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前,都会挖掘教材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一节课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十一位教师对《长城》和《圆明园的毁灭》两篇课文的教学活动,尽管准备时间有限,但仍可见到他们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传达给学生的学科信息充实、饱满、热切,情感体验丰富、厚实、深远,自然而然且未感牵强,这使我深受感动。
教材背后隐藏的意义,学生挖掘的深度也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我觉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大方向不错,就没有必要去提纯学生的感受。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能说出恨、痛恨已经几近完美;就像《长城》一课,感受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四年级的小学生能说出骄傲已难能可贵。可能课文的读者太多了,仅《长城》一课,辗转七个班听课,如果一个班按40人计算,大概有300人左右参与这一课的学习活动,300个读者可能就有十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词语,去形容自己读出来的文本什么感受,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聆听来把握、引领,我觉得没必要精确到一个固定的两字答案。所以,我认为有些情感的表达,不是化学物质,不需要教师一遍一遍用“是不是” “对不对”来提纯,非要精确到一字不差的答案,“是不是” “对不对”本来就是无效提问。
二、关于基础教学
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想感动学生,感动教师,感动我和你,我觉得其实这件事特别难。我们都清楚,一味追求浮华的精彩,可能只是虚假繁荣,转瞬即逝。与其那样,不如做些实在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打牢基础,读好、写好。在基础这一问题上,我们看见了惊喜和闪光点,从拼音提示到字词揣摩,从集体书空到默念笔画,从教师示范到学生仿写,从课文内容填空到学生应用构建,无一不是基础先行。但有些课没有“读好” ,稍显遗憾。
我赞同注重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妨列举一下要件:语文课,四年级,四十五分钟,汉字结构,汉字书写顺序,二十一分钟。我说过,我赞同扎实的基础教学,也赞同教师对汉字书写美观度的关注,学生互相评价更是技高一筹。可是时间宝贵,我对于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分配存在疑问。过分关注书写,无疑压缩了宝贵的阅读时间,而解读文本需要学生更多时间投入。解读文本是否就会略显仓促?这个问题不知道它的精确答案。
三、关于文本解读
说到文本,我觉得我们要思考一下,语文课堂该以怎样的姿态看待文本,是使用?是欣赏?是载体?还是研究?我觉得是载体,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脱离它,如果整堂课只是粗略的浏览一遍文章,把时间用在“讲”字上,是不是有些忽视文本,略显不妥?有待商榷。
我片面的认为,语文课堂的解读是通过分析、阅读来理解。
如何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去,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洞悉文字背后隐藏的真相,注意是文字背后,并非图片上或资料中。走过文本和走进文本,读过文章和读进文章,距离只在一字之间,结果可能是千差万别。
在本次活动中,朗读的形式很多,自由朗读、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反复读等。无论哪种读,都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涵,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而本次活动中的有效的阅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很突出。因为,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长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手上沾满受伤后的鲜血,额头青紫,头发脏乱,汗水淋漓,衣衫破旧,和压弯的脊梁” ,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章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能听其音、能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然后带着情绪再读课文,就更易于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这一情感境界。可见,想象是为了解读,想象在这里是作为解读的工具而出现,并非虚无应用。
同时,有些教师运用形象思维去诱发情感,在反复和递进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我觉得堪称有效阅读无疑。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如果不运用形象思维,很难让这些远离历史硝烟的孩子感受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澄然,初读情绪不到位。教师再用反复指名提问引导思维,“什么被烧毁了?什么没有了?什么被烧毁了?什么没有了?……” 学生再次试读,情绪依然不够。教师再用圆明园被毁的视频资料进行递进式引导,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汹涌澎湃,愤怒油然而生,读的恰到好处。同时也为后面的“勿忘国耻”做好情感铺垫。可见,经过反复阅读文本,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阅读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不可缺少的,也是衡量“语文味道”的杠杆,语文课堂绝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更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坛。课堂中“讲” 出来的精彩和“读”出来的精彩,哪一个更有语文的韵味,对于学生而言哪一个更有价值性,你我不用深思,只要意念一闪就可轻易俘获。
对于学生而言,重视阅读可以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敏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语同心受。
四、关于资料应用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 ,曾看到有语文教育大家用这样调侃的语言形容语文教学。我如今看见了它被我们装载上满满的历史的、地理的、美术的货物,压向学生,而我们一直担心它装的不够多,不够广,不够重。
《长城》和《圆明园的毁灭》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很多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辅助教学,图片琳琅满目,精彩绝伦,我觉得美轮美奂,目不暇接。可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也许我们该强调的可能是“辅助”二字,一切该为学生解读文本让路,图片和资料只是工具,不必太多,与其品味图片、品读资料,不如品尝文字来的原汁原味。所以,语文的课堂应回归语文的本色状态,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五、关于拓展训练
“不到长城非好汉”, “搜集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历史事件”……回顾课堂的各个环节,各位运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诗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引领学生走进名著、读物等,都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不禁有种紧迫感,对于语文学科囊括的广泛内容和艰巨的任务使命,又是一个沉重的提醒,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学中的第一位。这些课使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有享受文字的机会,还能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科就是学生的大百科,在这些课里它值得这一称谓,它从文字走来,一路情感相伴,最后回归立体的训练,学生能力在此过程中随之发展。
繁华落尽,回归本位反思自我。思考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是时候该静心思考我们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我们需要强化语文教学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外显是灵活扎实的素养能力,减少无效输出、错误输出,内表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倘若语文教学,能沉浸在学生被课文唤起的情感里,就不虚语文教师这一称呼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