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届语文优质课评委点评材料1

(2013-10-15 09:23:41)
分类: 教研活动

第十届语文优质课评委点评材料1

推开一扇窗

——容城县第十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活动简评

 

文世维

 

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们可以不要名,但不可以停止前行。”2003925日,十一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带着对新课标的理解,带着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带着自己对梦想的追求,来到博奥学校,参加了容城县第十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角逐。926日活动结束,六名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容城县第十届优质课教师。我参与了全部的听课活动,观摩之后,有了一种意识上的觉醒:语文课,真的有自己的宽度和厚度。因此,感 谢老师们的辛苦奉献,是你们,给我县的语文教学推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让学生们能够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民主思想的启蒙下诗意的成长。出于曾经的迷惘和现在的强烈的责任感,于是便有了上面和下面的文字,谓之简评。

 

 

11位教师“各具特色”的营养

号:渐次性的导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不知不觉间,紧张感消弭殆尽,师生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由生字开始,步步升级,从整体感知到细读深思,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拨云见日,顺畅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号:置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尝试自主学习,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号:学法指导丰富多样,注重了挖掘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读、说、议、引相结合,教学思路清晰。

号:在确定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教师调控课堂节奏较好,做到了学生会的不教,只是在学生的疑惑处、不理解处加以巧妙点拨,整堂课不温不火,稳中求进,并且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号:注重读的训练,尤其在品读课文时,教学层次明朗。更为可贵的是,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能够引导读文去发现,去解决,课件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号:教学设计新颖,文本解读深刻,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扎实到位,整堂课彰显了教师的底蕴。

号:虽年轻却老道,教学技术娴熟,环节衔接自然不做作。

号:注意到了读书的反馈和语言的品味。

号:围绕重点猛锤重敲,开篇、结尾干净利落。

号:将读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以读促悟。

11号:教学设计新颖别致,富有教学机智。

 

11堂课总的亮点

1、十一位教师在比赛中各具特点,基本功过硬,或书写有板有眼、规范方正,或课堂语言简洁凝练、抑扬顿挫,或教态大方自然、和蔼可亲,或课堂调控张弛有度、气氛和谐,或课堂评价及时到位,引导有方。6号、10号、11号尤为突出。

2、语文本体意识浓厚。

    本次活动没有了非语文和泛语文现象,每节课都扎扎实实在做语文的事情。老师们对学段目标理解精准,对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熟练。

3、目标准确、简约、达成效果较好。

各位老师在目标的确定上,方法不尽相同,有的立足于导读提示,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的指导,有的分解单元的总目标,有的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目标的制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的理解。

4、主题鲜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的设计上,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展开教学,将课堂变成了学生的主阵地,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和如何学得好等一系列和语文有关的问题。学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发展了语文思维,体悟了语文的美好。

5、教师学法指导到位、点拨有方。

学生走到台前,教师站在了幕后,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角色的转换。部分教师的点拨令人感到新颖、巧妙、茅塞顿开,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语文的课堂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那种收获后的愉悦就是继续学习的动力。

仍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研读教材要注意把握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这才是文本中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感“受”,去感“悟”,去感“想”,去感“言”,使之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文本存在的价值。

2、老师们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有全局意识。心有全局,眼有全局,耳有全局,从细节上完善和营造课堂的“场”。切记,“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我想说的话

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指向:学生的需要。

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最需要的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又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这个怪圈就会把人搞糊涂。就像“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谁主谁次一样。

学生需要什么?学生需要的是亲切、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需要明确的学习思路;需要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的挑战性的题目;需要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学生需要什么?

需要我们去考虑学生当下的需求。

例: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理解“众星拱月”的“拱”,一生站起来回答:“衬托。”老师听而不闻,请其他同学说,直到说出“围绕”“环绕”方能罢休。

“衬托”,多么精妙的回答!这时候,此生需要的是鼓励,是以此为基点,来探究文章的秘妙;这时候,其他学生需要的明白为什么“衬托”要比“围绕”精当。由此一条自主探究之路便铺在了学生脚下:大圆和小圆的对比,大气和小巧对比,热闹和安静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辉煌和毁灭对比,文明和野蛮对比,一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的好课就此生成!但可惜的是,当我们的学生刚到达语文的门口时,我们便让其打道回府了。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怎能兴趣盎然?

结束语

不管成绩如何,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毕竟推开了一扇窗,也有丝丝缕缕的阳光照了进来。我想,将来,这扇窗也会被我们拆掉,我们会自由地站在灿烂的艳阳之下,尽情享受着语文的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