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章 语文教学目标

(2012-11-13 15:28:1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第七章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语文教学过程的调节者,还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纲”,纲举目张。所以,要使语文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首先要使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教学目标中获得和谐统一。

一、教学目标的界说

在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有“行为目标”“作业目标”之称,在考试场合有“测量目标”之说,此外还有“学习目标”“学习结果”的提法,尽管这些名称不同,但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语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语文学习结果的活动,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后将发生什么变化。这种预期的教学结果就是教学目标。所以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义为: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这里的“行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教学目标也相应地分为认知教学目标、情感教学目标和技能教学目标。

收获与思考:

1、几乎天天写“教学目标”的我们,有不少却不知道“教学目标”到底为何物,我看到过许多如“学习……生字”之类的目标,只是自己给它叫目标而已,这类“目标”其实是教学的内容而非目标,因为它体现不了“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中的“变化”。

2、谁“预期”?非教师不可吗?“师生”可不可以?

(一)教学目标的要素

叙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句子,其主语必须是学生,谓语必须是行为动词,能清楚地表明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此外,句子还要用一些词把内容具体化,说出行为的对象、条件和标准,这样的目标才明确具体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兹举例说明如下:

1、行为对象

指的是学生语文学习行为指向的内容,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素。例如,在“默写新教的六个生词”这一教学目标中,“新教的六个生词”就是学习行为“默写”的指向内容。行为对象就是我们通称的“教学内容”。明确行为对象,能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2、行为动词

在教学目标中,要用确切的行为动词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如用“认出”“再认”“回忆”依次表示记忆性的行为,用“变换”“复述”“用自己的话表达”依次表达理解性的行为等。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慎重使用“掌握”“懂得”“培养”“发展”“提高”等含义不明确的词语。使用确切的行为动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

3、行为条件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例如,在“通过课外朗读,会背诵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课外朗读”是“会背诵”这一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调节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通过课外朗读,会背诵课文”和“课堂教学结束时,会背诵课文”,前一句的行为条件比较优越,教学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后一句的行为条件比较高,教学目标就比较难以实现。有效地控制行为条件,能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4、行为标准

许多教学目标不含这一要素,因为很多场合学习行为只有“有”或“无”两种,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标准,就无法知道学生是否达标。如小学识字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常用汉字2500各左右”,这“2500个左右”就是学生识字目标的量的标准。把我行为的标准,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收获与思考:

1、表述目标时,一般略去了主语。但我们应该明确,每一条目标的主语都是学生。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生能够那样去朗读课文。

2、行为动词十分关键,要准确具体。何谓准确具体?是要操作性强,可测性强,不能模棱两可。比如,学习……等几个生字,不如学会……等几个生字,还不如能读准……等几个生字,并能默写和组词。

3、四个要素,有三个就可以了。现如今,大多数目标的表述,只有前两个要素,我们需要把第三个——行为条件,添加进去。这也可以理解为“过程与方法”,即“通过什么过程或方法,能怎样”。这是我理想中的目标的表述形式。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目标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非机械杂乱无章地排列,而是有一定规则和结构的。许多研究者曾对教学目标加以归纳和分类,形成了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这里分别从四个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

1、认知教学目标

这方面的典范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以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最为著名,得到国际教育界的一致公认。著者尝试把布鲁姆的分类框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使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认知领域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统一起来。举例说明如下:

1)识记。记住所学的材料,能够在测验情境中再认和回忆学过的材料。例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记住常用的字词句式和标点符号;背诵重要的段落和课文等。

2)理解。初步掌握学习内容的含义和特征,能对学习材料进行形式转换,并用自己的话对学过的内容加以解释。例如,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简单地复述课文等。

3)应用。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指出生字的字形结构;用学过的生词造句;在病句中找出错误部分;说出一段文字的逻辑顺序的错误等。

4)分析。把学习内容的整体分成各个部分,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事物组成要素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组织原理分析三个方面。例如,①要素分析:分析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分析句子的各种成分;分析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②关系分析:分析复句中主句和从句的关系;分析篇章的中心段和次要段的关系。③原理分析:分析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组成原理;分析一般句子由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两部分组成的原理;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原理等等。

5)综合。把语文知识的各要素组成整体,以新的式样呈现出来。例如,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作文等。

6)评价。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习内容作出判断。例如,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进行评价;对同学或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等。

布鲁姆关于认知目标的分类理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层次性。后继的行为比前述的行为复杂。②积累性。后继的行为包含了前面行为的全部内容。③独立性。每一后继行为都有不同于前面行为的新的成分,各层次之间虽互相包容,却不重复。这些特点充分显示了这一原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上述所举的例子来看,这一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中,有些语文活动很难确切的归到某一类,而往往是几种认知目标的综合。例如“看图说话”,既包含了把图画内容转换为语言(理解),又要求把语言加以组织表达出来(应用)。

2、教材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主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现行语文教材按其内在逻辑分为学期、单元、课文三个组成部分,与此相应的教学目标分为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学期教学目标。指的是预期实现的一个学期后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2)单元教学目标。指的是预期实现的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生的行为变化,是以单元为单位对学期教学目标进行的初步分化。

3)课文教学目标。这是一篇课文教学后学生行为的变化,具有具体性和可测性。

显然,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系统论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通过分解成为各个部分,整体对部分起指导作用;各个部分的辨证综合又能体现整体,部分对整体具体化和保证作用。以此形成学期、单元、课文的目标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遵循“学期——单元——课文”的路线进行,但是目标的落实则是逆向的,即“课文——单元——学期”。根据三个层次的辩证关系,个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了,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期教学目标就容易实现。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3、情感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在于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还要有所感。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领域还无目标可循。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好日本学者桥本重沿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根据课文中正确观点的内化程度,可以把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分为四层次:

1)意愿。指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注意或接受的倾向。语文教学中的意愿产生于认知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是一种感性情感。具体表现为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感情色彩,对课文所阐述的思想有同感。意愿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觉察、留心、接受。其典型目标如: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要求;乐意朗读课文;喜欢语文课等。

2)共鸣。这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中介,并带有一定理性色彩的情感,这时,学生对语文学习已不是注意、接受、选择的意愿程度,而是产生了积极地动机,表示出默许、服从、乐意合作,并从中得到个人的满足。具体表现为对课文内容的本质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在阅读中,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形成一个观点,与作者的看法合拍,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共鸣程度可分为三级:默认、服从、激情。其典型目标如:学生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主动写日记、周记;在作文时有表达的冲动等。

3)评价。评价产生于理性认识阶段,是理智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正误、是非、美丑进行评价,得到启发。评价比共鸣有更强烈的主观色彩。具体表现为不仅从情感上接受正确的观念,还能理解它的社会意义,达到信服的程度。评价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接受、偏爱、信服。其典型目标如:学生能以自己的价值观评价课文;学生对某份试卷的争议问题发表意见;学生能初步评价课堂教学的得失等。

4)组织。课文的思想观点已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不仅在感情上接受,在理性上领悟,而且能在清理统一之中是语文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见解。这时,内化了的价值体系变成了学生自己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的基本观点。组织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概念、体系、特征。其典型目标如:学生能把学到的思想、观点运用于语文实践中去;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阅读和写作等。

4、课改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分解

语文教学体系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体系,按照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知识、能力建立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从语文课程标准到具体课文的教学,其间缺乏详细的演绎过程,迫切需要建立语文教学的科学训练体系。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分解有助于语文教学科学序列的形成。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

根据小学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语言性

小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书面语言,也包括口头语言。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已学会初步的语言,尤其是口语已有相当水平,可以进行日常的表达和交流。但这种语言能力不规范,是一种“自在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听说读写的种种运用方式和理解方式,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表达和理解,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自在”的水平上升到“自觉”的水平。

2、交际性。

“交际”的含义指的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语文能力实质上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口头的信息交往外,还必须凭借广泛的书面语言交往,以克服时空限制,扩大交际效果。语文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社会交际能力的训练。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注重实用性,把着眼点放在语言的形式方面,突出语言交际工具的性质。

3、综合性

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是语言、知识、思维、人文多因素的有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相比,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因为语文能力总是在运用知识去理解和表达特定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注意诸项能力和多种因素的均衡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还表现在语文内部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上。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纵有序列、横有联系的目标结构,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是:

(1)       语文基础知识目标(语文知识、技能等)

(2)       语文学习能力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等)

(3)       智力发展目标(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4)       品德及情感目标(道德、思想、政治等)

(5)       非智力心理因素目标(习惯、审美能力、个性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1、识字教学目标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读写能力的培养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识字教学不合理,学生识字不多,则阅读和写作就会遇到困难。如果识字不巩固,熟字也成了生字,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要科学合理制定识字教学目标,使识字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

1)识字教学总体目标。

收获与思考:

说是“分解”,其实并没有分解的知识和方法。一线教师特别需要目标的分解,专家也提分解,可是为什么不给个分解的例子呢?

这部分内容没什么实际意义,不学也罢。略去了……省敲键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