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汪潮》(一)
(2012-06-26 10:15: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语文教学内容(一)语文学习的习惯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它由教学目标决定,又制约教学方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一、语文学习的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有人约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都是以“会听”为必要前提的。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这里所指的“倾听”又比前面的“听”要更深一个层次: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理解、评析和欣赏等处理。
(1)更具学生特点,培养倾听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只有学生对倾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进行倾听。然而,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倾听是一件很枯燥的事。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为倾听寻找和创造乐趣。例如,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如果在倾听中加入游戏的成分,学生就会兴致盎然,产生倾听的感觉。给游戏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如“猫捉老鼠”——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词语中找出一个不是同类的词语。正是因为有了特别的名字,学生游戏过程中特别认真仔细,大大提高了学生倾听的能力。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更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
(2)结合课堂教学,明确倾听的要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例如:
1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是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2耐心。倾听时,不随便插嘴。在听完别人的话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提出。
3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4用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盲从,要有所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3)教师及时引导,掌握倾听的方法。学生的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倾听的状态。教师对学生听的姿势应该给予认真指导。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二)说话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通过“听”和“说”与别人交流思想,交流信息。与读写比起来,听说的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因此,有必要从小学开始培养说话习惯。
1、大胆地说,说真话
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说话,就要给他们足够的练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学生说错了,老师要耐心指导,千万不能讽刺打击。在语文课上,如果老师只是让“能说会道”的学生发言,其余学生几乎没有发问、答问的机会,或者差生一开口,老师就皱眉头,那么,大多数学生的说话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胆子小,不敢开口,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的“开口”提供必要的条件。
2、大方地说,求清晰
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学生这样“害羞”的表现:说话时不敢抬头看人,身子也站不正,吞吞吐吐。因此,说话训练,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讲究态度、表情和姿势,并根据说话的“角色”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语气,用适当的音量把每一个字音送到每一个听话对象的耳朵里,努力避免产生错觉和误解。
3、流畅地说,合规范
养成流畅说话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和办事的效率,而且可以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说和写是相通的。跟写文章一样,说话也要注意“推敲”。坚持一丝不苟地说话,坚持说话的规范化,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下笔成文也就不难了。
4、得体地说,看对象
同样的话,对长辈说与对同辈说,就不完全一样,语气不一样,有时用词也不尽相同;对老朋友说话与陌生人说话,也不完全一样,态度有区别,深浅度也有区别。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就要帮助他们分析语言环境,区别说话对象,力求说话得体,就像“量体裁衣”那样,讲究分寸,注意效果。
(三)读书的习惯
1、与好书交朋友
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低年级学生要选择阅读一些带图画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
2、培养正确的读书姿势
正确的阅读姿势对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要经常观察、提醒学生,帮助他们用正确的姿势阅读。理想的阅读姿势是:双腿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椅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椅子应该有个直的而不是斜的靠背,椅子的高度应该足以让大腿与地板平行或比平行稍高一点。
3、构建浓厚的读书氛围
培养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浓厚的文化氛围很重要。古人云: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诗书子孙贤。班级应该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把好书推荐给大家共同欣赏。另外,老师和家长不要当“指挥者”,而要当“参与者”,坚持陪同学生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去影响学生。老师还可以同孩子定期举行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读书竞赛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读书的内驱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4、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这里介绍几种常用而有效的阅读方法:一是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达到80%左右。三是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5、引导小学生做读书笔记
小学生看书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就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理解就不深。要求小学生读书做点笔记,小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一本读书笔记,当然笔记不要求快,也不贪多。在做笔记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素材。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此方法需斟酌)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所以,教师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关键是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读书的种子。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坚持每天读书,并将这一行为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自觉行动,到了那个境界,学生会定时无意识地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读,待习惯养成后,教师就不需为之操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