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其中闯关东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
“闯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闯关东”古已有之,而我们所说的“闯关东”,主要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一段时间的关内百姓大规模迁徙到关外。
清廷入关后,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禁止关内百姓到关外讨生活。由于长时间的隔离政策,导致关外地区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废。
到了近代,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清廷对边疆地区掌控力逐渐减弱,同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眈眈。因此,清政府在1860年放开禁令,鼓励关内百姓向关外移民。
为何叫“闯关东”?
中国人是最热爱的土地的民族,故土情深,落叶归根。
在肥沃的华北平原,在辽阔的黄土高坡,老百姓只要能生活下去,都愿意守着那祖祖辈辈流传下的“一亩三分田”。正是有着这样根植在血脉中对故土的热爱。
如果不是真活下去了,又有谁愿意拖家带口,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讨生活呢?
但到了清朝末年,关内人口早已饱和,土地人口矛盾尖锐。反观当时的关外,不仅沃野千里,而且人口稀少。对于没有生计的关内百姓来说,到东北开垦土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当时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开禁令,所以就有大量关内百姓想方设法突破禁令前往关外,所以叫“闯关东”。
闯关东有多难?
雪上加霜的是,1877年和1878年,华北地区又遭遇“丁戊奇荒”,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特大饥荒,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方,被曾国荃称为“二百年余年未有之灾”……
根据统计,死于这次饥荒的百姓超过1000万,再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贪官勾结奸商大发横财,大批百姓失去土地,在走投无路下,大约有2000万百姓选择到外地逃荒。
闯关东,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事实上,山东人规模浩大的“闯关东”,长达百年之久。
持续百年之久的“闯关东”
在1840年之前,关外只有大约300万人,而到了1910年,关外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800万,到了1945年,东北地区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其中“闯关东”人口大约有3700万,而这其中就有一半是山东人。这为关外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大量人口,有效开发了广袤的东北地区。比如,闯关东之前的大连人口只有20万,但在闯关东的水路运输中,大连是重要的中继站,成为了山东移民的重要落脚点,直到今天,大连口音都更接近烟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