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
老长影 | 小白楼里记忆多
提起长影,许多人自然会想起小白楼。这栋欧式风格的建筑,坐落在长影东北角。上下两层,一层面积616平方米,有半圆型花厅,大小7间居室。楼上面积320平方米,大小房间9处。墙壁以白垩泥塑,因其素净的颜色而得名。然而,它的“名气”又绝不仅仅如外界想像那般“肤浅”。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影小白楼曾经是长影乃至中国电影辉煌的见证。
那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45年,中共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正是长影的前身。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借由东影创作、诞生了第一部记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电影创作可谓历经数个高潮。1954年至1957年间,《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虎穴追踪》、《寂静的山林》、《青春的脚步》等,大都创作于小白楼,并闪烁着工农兵的华彩;1958年至1960年,《党的女儿》、《红孩子》、《刘三姐》、《花好月圆》、《三年早知道》、《铁道卫士》等,这些曾在小白楼里留下足迹的影片,展现的是工农兵豪情;1961年至1965年,《达吉和她的父亲》、《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满意不满意》、《英雄儿女》、《兵临城下》、《独立大队》等,这样同样大部分产生于小白楼的作品,显然已经激荡着工农兵和人民群众建设祖国、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当时间的指针划向1977年至1985年,长影再度迎来繁荣的创作期。这些年间,《吉鸿昌》、《太阳和人》、《人到中年》、《不该发生的故事》、《在被告后面》、《飞来的仙鹤》、《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这些更具意境与层次的电影作品,无不与小白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经过长影小白楼这所“电影大学”的磨砺和打造,一批批带有“大众电影美学”特征的作品纷纷涌现,在小白楼创作投产的《白毛女》、《中华女儿》、《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优秀影片,甚至屡获国际大奖。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美术指导刘学尧曾回忆说:“我们拍《桥》的时候住在长影主楼的二层,冬天没暖气,大家睡在通铺上。但接待明星和著名的作家、导演,这种条件是不成的。长影小白楼原本是‘伪满’军政大臣的别墅,因位置有些四处不靠就划给了长影,正好用来接待一些大牌演员、作家。”
《保密局的枪声》的导演常彦,是长影小白楼的第一批“住户”。“那是在1949年2月下旬,我为‘三八节’的演出来到长春,这里没有宿舍。我们就住在小白楼。清垃圾,扫房子。从此,小白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著名电影人一来到长影就住进小白楼,我亲眼看着这里逐渐变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圣地。”
长影史学家胡昶则说:“长影辉煌时,这座建筑是神奇的。那时往往一个看上去很一般的剧本,带进小白楼,几天以后就成了经典名剧。因为这里常年住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导演、演员、剧作家。长影几乎所有优秀影片都是在小白楼创作出来的。”
这,便是长影小白楼留给世人的过往,虽然历经风雨的这栋小楼已然光华不再,但它已经深深印刻于中国电影人的心间,并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