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2014-03-30 12:12:20)

晋祠古树

晋祠内有20多株国宝级古树名木,最著名的是圣母殿旁的周柏。这是中国第二老的柏树,据说排名第一的在黄帝陵。2002年太原市文物局邀中科院考古所与北京园林研究所联合利用碳14交叉定点法测定出周柏的树龄,距今2600—2990年(至2011年应为2999年了),而此年代正好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有“大社植松,东社植柏”之说,晋祠正是座西朝东,种植的也多为柏树,古老的柏树成了该说法的证据。

周柏本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古柏齐年”。原圣母殿左边那株树冠向下勾曲,如巨龙腾挪俯瞰,可惜在清道光年间被砍伐。现存这株柏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树身向南倾斜45度,巨大的身躯缓缓向南倾卧,粗壮的树冠穿入旁边那株挺拔的擎天柏的树叉之中,此景令人叫绝,成为晋祠的一大奇观。与难老泉和宋侍女雕塑同被称为晋祠“三绝”。

晋祠有记载的历史约1500年左右,那么周柏树龄的2999年几乎为晋祠的两倍了,这样一比较从两者的时间上看显然有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周柏原本不应长在晋祠。我带着这个疑问咨询了两位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果然与我猜测的差不多:相传周柏原长在悬瓮山的南涧,树大而繁茂,被唐叔虞的后代发现,圣母殿建成后就把两株柏树移到这里。

宋代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这株历经3000年仍然枝繁叶茂的周柏亦被誉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是晋祠沧桑历史命脉的延续。东岳祠前的长龄柏,树龄也在数千年以上。王琼祠前的两株古银杏,以及其他散点式分布的隋槐、唐槐,祠内溪边成行的垂柳,使祠区显得生机勃勃古意盎然。祠内植被与古建筑的关照、呼应,堪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典范。

 

水镜台前古树

唐槐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东岳祠前千年古柏——长龄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东岳祠古槐(汉槐)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关帝庙 隋槐G039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胜赢楼北G023槐树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王琼祠前银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圣母殿前鱼召飞梁南侧的“螺旋柏”,植于宋代,树龄1000余

年,她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着圣母殿中侍女们


晋祠古树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铭碑

晋祠特有的人文地理优势,使其拥有了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除散见于各种历史典故之外,主要体现于晋祠现存的文物和祠区内外的碑碣。
    粗略统计,保存于晋祠内外的碑碣约有400余通,除少量刻于唐、宋两代之外,大多是元明清各个朝代所刻,形成了晋祠碑碣的序列,不乏丰碑巨碣。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文存石亡或者剥蚀漫漶,有的已经成了断碑残碣,但仍有不少碑碣依旧灿烂辉煌,令人叹赏。保存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两通完整的大碑,就是晋阳灿烂文化的真实见证。
    东面为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系李世民亲自撰书的原碑,称《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清乾隆挂匾时称为“贞观宝翰”,今人称之为仅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行书珍品,模拓流传,从古至今其风不衰;西面则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杨育根据旧拓片摹钩上石,刻成的复制碑。《晋祠铭》碑身高1.95,1.20,0.27,行书,28,每行4450字不等,全文1203,额书“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9字为飞白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介绍《晋祠铭》的文章和论文林林总总,层出不穷。本文试图就唐太宗李世民何时何种情况下立碑于晋祠、其书法艺术究竟如何两方面作简单阐述。
    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于晋祠,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原因。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作为隋朝皇帝杨坚的外戚,被封为太原留守,而李世民作为太原公子,其年轻时代都是在晋阳度过的,所以和太原有着特殊的感情。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以晋阳为根据地,高举义旗灭隋建唐,李世民认为晋阳是 “王业所基,国之根本”之地,后世曾先后置晋阳为北都、北京,其地位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并列,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曰:“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当时的晋阳规模已经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亲率六军,浩浩荡荡东征高丽,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却以失败而告终。贞观十九年(645)十月,回到了发基之地太原。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带领群臣游览晋祠。李世民在辅佐其父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之前,曾经跪拜在唐叔虞的脚下,祈求神灵保佑他们旗开得胜,平定中原,成就帝王之业。如今,他已功成名就,大权在握,来到了晋祠,便触景生情,感慨万分,既有往日祈祷成功的还愿之思,又有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无限感慨,便欣然“树碑制文、亲书之石”(见《册府元龟》巡幸),完成了一篇千古流芳的翰墨。在《晋祠之铭并序》碑额上标明写作时间,“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即公元646年。
    那么,《晋祠铭》的书法艺术又如何呢?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还是具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对书法的特殊兴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尝以金帛购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第二,亲自为房玄龄撰的《晋书》作王羲之传,作为皇帝他的这一举作是历史上惟一的;第三,把书法列入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
    李世民非常喜欢书法墨宝,尤其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笔墨,他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收集。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经常临摹,体会其中笔法兴意,领略其中天然韵味,不但珍藏在身边,而且经常与大臣如虞世南、魏征等嗟商研讨。他十分珍爱王羲之《兰亭序》的墨宝,每日临摹,长期不懈,据说,太宗死后,把《兰亭序》真迹殉葬于他的墓中。传说,有人盗昭陵时,曾见墓中有 “钟王(王羲之)墨迹,纸字如新”。大概这就是《兰亭序》的真迹,难怪诗人陆游有诗曰:“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正因为李世民有如此雅好,所以,盛唐时书法翰墨盛行一时,唐代书法家人才辈出,朝中大臣也出了几位墨宝大师,如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字作为后代学子学习的楷模,几乎是家喻户晓。
    李世民在书法艺术上造诣颇深。他在其书法艺术实践中还总结出自己的理论,主张“虚拳直腕,指实掌虚”;他在《论书》中写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由于李世民喜欢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墨宝,又师事唐代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以他的书法遒劲雄奇,有一种飞逸自然的神韵,独成一格,深得王、虞的精髓。《淳化阁帖》中他那洒脱飘逸而有大家的行草信札,令人百看不倦;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拓片,再现了他的精彩书法艺术;在嵩山少林寺《赐少林寺主教碑》中,他亲笔签书“世民”二字。清人王佑作诗评价李世民的书法:“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洲,虞褚欧柳俱拜倒”。
    《晋祠铭》和《温泉铭》是李世民临摹王羲之墨宝最得意的两篇力作,只可惜《温泉铭》早已佚失,只留拓片流传于海外,故《晋祠铭》碑拓尤为珍贵,其书法遒劲有力,神气浑沦,变化多端。其中“之”字就有38个写法,千姿百态,形体各异;笔势流逸洒脱,加之刻工精细,笔锋尽见,保存了原书的神韵。飞白体九字,确乎笔走龙蛇,骨骼雄奇,气势宏大,结字用笔正是《书小隶》所谓的“隶书飞白”,隶书的笔法,用飞白写成,又有奇妙的变化,有飞仙鹤舞之态,显示出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上的较高造诣。清人齐羽中评论:“其书气象涵盖,骨格雄奇盖俨然开创规模也。其书结字用笔,颇似怀仁圣教序”(三晋见闻录)。《晋祠铭》与当时的僧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在书法艺术上可以说是难分伯仲。唐朝将其拓片作为国宝,视为珍奇,赠送外国宾客作为礼物。(见《旧唐书》东夷传)   之后,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唐碑石质剥落极为严重,文迹模糊,庸工刻凿,字失其形。为了保存这一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太原知县周宽与杨二酉请长于书法的杨育募钩旧拓片上石刻成新的复制碑,字迹宛然,历历在目,虽然难以完全反映原碑的神韵,但原形未失字迹清楚,神形逼真。杨二酉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专门记载了这次复制碑的过程,并将其文字刻在了复制碑的左侧。杨二酉(1705-1780)字学山,晚年号悔翁,晋祠镇南堡人,雍正甲寅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乾隆时任翰林院编修,台湾学政。他 “工书善画,长吟咏”,“长于古文辞章”。回归故里后,潜心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对晋祠的名胜古迹进行了保护修复工作,为晋祠留下了许多名匾,对晋祠名胜颇有建树。募钩者杨育,字大田,号损斋。《晋祠志》记载:“书法超群者、悔翁而外,厥惟者亭先生——”说明杨育是晋祠一带书艺超群、才华横溢的著名书法家。
    清代复制碑出现之后,很多文人学者认为,原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作,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往往忽视了清代复制碑。其实,就其历史价值而言,原碑作为文物古迹而存在;而清代的复制碑,对于我们研究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内容、书法全貌,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宏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陵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

 

元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济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珠树。若夫崇山亘峙,巨镇参墟,襟带边方,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谷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元霜绛雪,皎冬夏之光。其施惠也,同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夫以挺秀之质,而无居常之资,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任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择其常,莫能殊其操。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是以朱轮华毂,接轸於坛衢;玉帛丰粢,连箱於庙阙。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愈肃。潜通元化,不爽於锱铢;感应明徵,有逾於影响。惟贤是辅,非黍稷之为馨;惟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

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耀。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掩。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受图,彰於天命;而克昌宏业,实赖神功,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虽是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寻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於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故无言不雠,庑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集,此乃庸鄙之享,恐非明神所歆。正当竭丽水之金,勒芳猷於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於无穷。召彼雨师,宏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使地祗仰德於金门,山灵受化於元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俾洪威振於六幽,令誉光於千载。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

 启庆留名,翦桐颁土,逸翮孤映,清飚自举。

 藩屏维宁,邦家攸序,传晖竹帛,降灵汾晋。

 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

元化潜流,洪恩遐振,沈沈清庙,肃肃灵坛。

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宵碧,霞障晨丹。

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

泉涌湍萦,泻砌分庭,非挠可浊,非澄自清。

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散锦,倒日澄明。

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

濯兹尘秽,莹此心灵。

猗欤胜地,伟哉灵异。

日月有穷,英声不匮。

天地可极,神威靡坠。

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宫10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